馬曉東 劉 亮 范慧玲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具有其獨有的特征和屬性,它的普及滲透對人們,特別是90后的大學生的行為、思想、生活方式都產生廣泛影響,甚至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交方式。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媒介和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新媒體給它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規律,拓寬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域與陣地,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已成為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課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結合新媒體的特征和大學生的客觀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新辦法,對于做好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意義。
(1)正面影響。新媒體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對于打破傳統思政教育方式和校園文化建設模式,讓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更加深入學生生活,這是一個新的機遇。與傳統的電臺、報紙、雜志、海報等校園媒體相比較,新媒體具有更多樣的表現形式和更加快速的傳播方式,這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傳播力。新媒體利用手機或者其他移動智能終端設備通過圖片、視頻、微小說、有聲文字等形式進行信息的發布和傳播,更加符合大學生的社交需求,容易被其所接受,同時也為校園文化建設增加了更多的新內容。
(2)負面影響。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快速和隨意,而且新媒體信息發布主體也以個人居多,信息的發布傳播也不像傳統媒體一樣,沒有經過嚴格的發布審核,難免會有一些虛假、不良信息出現。因為信息的海量涌入,而大學生對于信息有效性和真實性的辨別能力相對薄弱,不良信息傳播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對于積極的校園文化帶來沖擊。學生過度依賴網絡,沉溺于網絡電影、網絡游戲、網絡社交之中,脫離現實學習生活,長此以往對于大學生性格和生活也帶來很大消極影響。
(1)要強化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教育。新媒體已經滲透到高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新媒體的作用更加凸顯,但是因為其發展快,學生接觸時間短,很多學生還只停留在會用的階段,如何培育大學生不僅會用,還要用好新媒體,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通過多渠道、多方法、多活動引導學生掌握對媒介信息的辨別能力。在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新媒體是載體,大學生是主體,學生工作老師是引導者,學生工作老師要幫助學生們正確地使用新媒體和用好新媒體,讓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媒介觀念,能夠自主明確地將信息價值加以辨析,形成良好的媒體道德意識,將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正面影響得以傳播,減少負面影響的出現。
(2)要善用新媒體拓展校園文化宣傳渠道。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是速度快、信息大、內容廣、互動強,但又因為其發布者的角度和觀點使得單個發布者信息往往片面和帶有自我觀點。所以利用其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宣傳教育一定要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和社交需求特點,將已經成熟的傳統媒體形態與新媒體相融合,積極打造全媒體的、交互的、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全媒體宣傳網格。一方面,要發揮校報、校園廣播、校園網、論壇、貼吧等傳統的校園主流宣傳媒介的作用,同時也要積極利用和挖掘微信、微博、微信、知乎等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的及時發布和實時播報,強化互動效果,使用大學生容易接受的傳播內容和形式,把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與新媒體的優勢特點相融合,滿足高校師生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將傳統媒體宣傳信息通過微信、微博、知乎、QQ等新媒體渠道進行二次發布、二次傳播,開放評論和增加互動。這樣融媒體傳播的宣傳報道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符合大學生的社交需要,接受度更高。
(3)要不斷創新校園文化的內容。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會有更多的延伸拓展。學生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要摒棄校園文化活動的傳統形式,把實踐活動、文化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的選擇權放到學生手中,通過利用“口袋校園”等新媒體校園文化活動管理系統,讓學生自主進行活動策劃、宣傳、報名、監管和反饋。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組織學生通過微博、微信、貼吧、知乎等平臺進行社會問題的熱點討論,學工管理老師參與其中進行正向引導,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交流互動氣氛。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與時俱進,順應潮流積極把握新媒體的傳播載體,利用新媒體豐富多彩的信息內容和強大的傳播能力優勢,打造校園文化建設新高度、新內涵。同時要全面提高高校師生新媒體素養教育,正確認識利用互聯網平臺,正確判斷互聯網優劣內容,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只有不斷創新校園文化,拓展校園文化宣傳渠道,才能實現校園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平穩過渡,才能更加有利于打造更加豐富多彩,創意十足的全新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