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琿
(浙江瑞安中學,浙江 瑞安 325200)
毫無疑問,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的推動,使大眾傳媒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已經支撐起現代社會信息交匯的半壁江山。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新媒體意味著每一個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生產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對于傳統媒體一對多數的傳媒形式而言,新媒體無疑是跨時代的產物。新媒體根據其傳播的特點看,好比一江湖,有武當峨眉、少林華山,人人可以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言論,而當這些信息被上傳至社交網絡,經一般受眾進一步擴散和傳播,使得最初的信息以指數爆炸的方式傳播,涵蓋文字、音樂、圖片、視頻等數量無法統計。
由于技術的發展,以往的傳媒單位例如廣播電臺等相關門檻降低,使得學生也可以成為新媒體的生產者。不少高中已經獨立創辦了屬于自己的電臺,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儼然一副專業人員的派頭。對學校而言,成功的學生電臺足以成為夸耀的資本和吸引生源的亮點,對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學生而言,學生電臺是培養自己綜合素質的絕佳經歷,或許會成為通向未來職場的契機。不得不承認,成熟的學生電臺有很多益處。處在人生關鍵時期和敏感時期的學生難免會忽視身邊的咨詢,學生電臺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從身邊的事到國際風云,可以面向更加細分的受眾,而過往的媒體幾乎都是大眾向的。全美反槍擊運動March for lives這天,《衛報》把北美版交給佛州Parkland的學生接管,這些剛經歷了槍擊噩夢的學生發來了最前線、最真摯的報道,絲毫不遜色于專業人員。
幾家歡喜幾家愁,市場經濟尚有盲目性,不少學校眼紅蜂擁而上,不惜重金購置器材影棚,反而沒有做出成績。有資金去搞學生電臺的學校本身資源不會差,但是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僅憑學生自己摸索或業余老師的瞎指揮,用攝影機拍的不一定比手機拍得好。即使校方有資金和政策傾向,但一幫人瞎搞的東西畢竟不能長久發展。此外,還有一點是大部分的校園電臺無法避免的是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已經出版的錄音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學生電臺的運營資金一般由學校提供,因此可視為“非營利機構”,可不支付費用;但若對點播等行為收取收費,無論什么機構,那么都應該向著作權人支付費用。不能說因為是高中生就可以法律意識淡薄,就可以請求法律網開一面。這類侵權行為會使大部分學生習以為常,甚至視之為正當行徑,而青少年本就處在“道德波動”的時期。
提起當前最熱門的新媒體,繞不過抖音和快手,使用用戶更偏向于年輕人,似乎農村里最火的娛樂活動是喊麥。打開這幾款APP,自虐視頻、低俗黃段子和各種行為怪異的人充斥其中,不禁令人疑惑。新媒體的發展固然使社會信息的流通更加便捷,但是傳播者的文化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必然導致新媒體網絡缺乏規范,并進一步將低俗價值觀植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中。另外,現代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致使受眾對于獲取的信息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討論,網絡水軍和謠言的囂張氣焰更是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是下一個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元化的,新媒體在社會公眾領域又是不可或缺的,為了發揮新媒體更多正面的影響力,這需要監管部門給出一套新媒體發展的規則。新媒體的特殊性確定其是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但相關的法律政策不斷出臺也正逐漸為新媒體這匹野馬套上制度的韁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