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
(寶泉嶺農場廣播電視局,黑龍江 鶴崗 154211)
在全球科技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網絡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特別是在“互聯網+”戰略深入實施的歷史背景下,對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如何促進傳媒產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高度重視,但當前我國新聞人才培養方面還沒有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對我國傳媒產業的科學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迫切要求探索一條更具有科學性、符合我國新聞傳媒產業健康發展的新聞人才培養之路。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破壞性”創新,使新聞人才培養工作步入更加良性發展的軌道。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傳媒行業的職業要求越來越高,而且也對傳媒產業的商業模式產生了顛覆式的影響,但當前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還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特別是傳統的以新聞學科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傳媒行業、傳播產業發展的需要。“破壞性”創新,實質上就是對傳統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和升級,“數字化徹底沖破了傳統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質壁壘”“改寫了現有傳媒市場的版圖和游戲規則,舊有的運作架構和營利模式日漸式微”。在當前形勢下,特別是在傳媒產業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新聞人才培養“破壞性”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是有利于打造復合型新聞人才。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新聞行業乃至新聞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否則就要受到制約。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單一性、專業性的特點,但從當今發展形勢來看,“跨界經營”和“融合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對于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來說,要想實現科學發展,至關重要的就是培養優秀人才,通過新聞人才培養“破壞性”創新,能夠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跨界”和“融合”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培養復合型人才,使新聞人才能夠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進而為我國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是有利于傳媒行業創新性改革。隨著媒體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傳媒行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媒介融合已經成為我國傳媒產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模式,但當前我國媒介融合發展還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新聞人才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傳媒行業發展,特別是我國還缺乏媒介融合發展的新型人才。因而通過新聞人才培養“破壞性”創新,可以從我國傳媒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出發,更加科學、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培養人才,進而為我國傳媒行業創新性發展提供保障。
三是有利于傳媒產業跨越式發展。在當前我國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傳媒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媒產業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特別是隨著我國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傳媒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國際政治、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因而應當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實施新聞人才培養“破壞性”創新,著力培養一大批既具備新聞專業素質、又具備更多拓展能力的優秀新聞人才。
通過對新聞人才培養“破壞性”創新的重要性進行深入分析,通過“破壞性”創新,能夠更好地培養優秀新聞專業人才,特別是隨著我國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轉型發展步入“新常態”,要求新聞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新常態”下新聞行業和新聞產業發展的需要,因而應當積極探索全新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要想使“破壞性”創新取得更好的成效,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創新學校培養平臺。高校是培養新聞人才的主要陣地。對此,高校應當適應我國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步入“新常態”的大形勢,牢固樹立“市場導向”的“發展導向”,針對當前對新聞人才的新要求,積極推動高校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這就需要高校要對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改革和創新,在課程項目、專業課、選修課等方方面面的設置方面應當適應“新常態”。比如高校可以對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進,除了要高度重視學生專業素質之外,更要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僅要開設新聞學專業課程,而且還要和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等諸多方面的課程進行融合,至關重要的應當設置為必修課,其他的可以設置為選修課,進而能夠更有效培養新聞人才的綜合素質。
二是創新繼續教育平臺。在當前我國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國有很多新聞專業人才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因而應當通過繼續教育的方式,著力培養新聞人才的綜合素質。對于各類媒體來說,應當進一步加大與相關專業培訓機構的合作,采取“訂單式”培訓的模式,本著缺啥補啥的原則,從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對人才的新要求出發,對專業培訓機構提出課程需求,并且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授課,努力使新聞人才能夠掌握更多、更全面、更系統的知識,不斷拓展領域,豐富文化知識。對于新聞人才來說,也要從提高自身競爭力的角度,深入學習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管理等諸多方面的知識,特別是要從自己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出發,有針對性進行學習,努力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三是創新實踐教育平臺。實踐出真知。在當下媒體改革持續深化的形勢下,盡管很多新聞人才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象,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新聞人才脫穎而出,在新聞傳播的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在推動“融合”與“跨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些都是實踐鍛煉的結果。因而,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新聞從業人員,都應當加強實踐,不斷提高能力、增長才干、強化鍛煉。這就需要新聞從業人員要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既要學習最前沿、最高端的新聞傳播知識與文化,更要善于在實踐中提煉、總結和分析,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新聞從業人員要更加高度重視對社會教育機構的利用,通過在職培訓的方式不斷吸收創新性的理論和成果。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步入了新媒體時代,特別是由于新媒體具有很強的傳播性、開放性、互動性,對我國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需要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但當前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一定要尋求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路徑,這就需要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運用“破壞性”創新的理念開展新聞人才培養,重點要在創新學校培養平臺、創新繼續教育平臺、創新實踐教育平臺“三個創新”方面狠下功夫,真正為我國傳媒行業和傳媒產業轉型發展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