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國
(雙鴨山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民生新聞也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最近幾年時間內,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不斷突破創新,節目類型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群眾的要求。電視民生新聞作為反映社會基層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窗口,與百姓的生活關聯密切,因此,面對新聞媒體行業的創新和改革,民生新聞欄目的打造還需要積極在新聞價值的把握與形式的選擇上切實滿足社會觀眾口味。在適應新媒體的過程中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最終引導觀眾形成健康、良性的民生新聞價值觀。
所謂的新媒體短視頻,主要是利用現階段的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來播放的短篇視頻,播放時長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具有傳播速度快、互動性較強、覆蓋范圍廣等優點。現階段多元化媒體平臺的短視頻已經成為社會人們生活中關注的焦點,不僅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同時也具有信息傳遞的功能,正是由于新媒體短視頻的這些優勢,很大程度上對電視民生新聞產生了沖擊。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特點是關注老百姓生活問題,充分地將“民生”“民情”“民意”體現出來。電視民生新聞緊跟民生趨勢重視百姓生活,播報各種新聞和信息都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真正做到了為百姓排憂解難。
但是電視民生新聞不具備新媒體短視頻的實效性,新聞素材的獲取和內容的加工都需要剪輯、制作等過程,同時播出時間固定,缺乏新媒體短視頻即發即上傳的優勢。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下,越來越少的觀眾能夠切實關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另外,由于傳統的電視民生類節目內容過于片面、冗雜、復雜且缺乏創新。在闡述新聞時過于看重畫面的渲染,忽略了人文性和責任心。對于電視觀眾來說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近幾年新媒體短視頻的發展越來越快,對于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媒體平臺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總體看來,新媒體短視頻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民生新聞進行沖擊:
第一方面,觀眾的分流。根據相關數據的調查顯示,現階段社會民生新聞的收視人群單一,范圍不廣泛。而新媒體能夠將觀眾群體分的更細化,可以有效地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社會群體以及不同階層人們的節目需求,每個觀眾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感興趣的新聞。在獲取社會新聞的同時也能獲取一定的情感愉悅。
第二方面,觀眾具有充分的話語權。新媒體的一大特點是交互性強,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可以充分實現人與人的對話和交流,社會觀眾也能夠發表更多的言論,由此產生積極參與互動的興趣,這是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所不能及的。面對新聞媒體行業的整體改革和創新趨勢,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也要積極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有效結合社會觀眾需求的變化,對自身的節目內容和傳輸方式進行創新,以此重新獲取新聞市場的有利地位。
目前新生媒體繁多、形式豐富,吸引了很多社會觀眾的關注。由此,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產生瓶頸,收視情況不容樂觀。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必須要創新形式,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筆者認為電視民生新聞可以從三個方面創新:
1.創新節目的形式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內容也更加豐富,無論是新聞市場還是社會觀眾的節目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要積極優化傳統電視民生節目,要完善傳統電視民生節目制作理念和制作方式,跟隨時代的發展趨勢,運用新媒體創新節目制作方式。例如:有效借鑒和運用其他優秀節目的制作方式,積極創新開拓現代化互聯網等信息傳輸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增強對基層的社會觀眾進行交流和互動。
2.提高思想性
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提高傳播力和影響力,重視意義深刻題材,傳播與社會基層百姓契合度更強的社會民生信息。對此,電視新聞記者可以積極深入社會基層,客觀反映和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弘揚社會主義的優秀價值觀念,做好社會媒體信息傳遞的崗位職業,勇于承擔新時代下的社會使命。
3.體現民本取向
隨著現階段十九大會議的召開,作為電視民生新聞的工作也要積極解讀十九大的會議精神,向社會基層百姓積極傳達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和政策的發展要點,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國家政治、經濟等題材處理得直觀化、平民化。幫助社會群眾更深刻地了解新時期我國的經濟、政策以及社會的發展形勢,切實關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就業等問題,符合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人民群眾對于電視民生新聞的關注度才會大大提高。
在新媒體的影響之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推介方式有了改善,不僅技術手段更加高效,同時信息的采集、加工編輯以及傳輸都變得更加快捷,通過新媒體平臺,民生新聞欄目可以加強對民生新聞信息的加工和線上推廣,建立電視臺的官方網頁和官方微信公眾號,及時追蹤觀眾的反饋,這對于欄目的優化、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隨著現階段新媒體的不斷進步,傳統的電視民生節目要積極吸取新興媒體的優勢,同時結合傳統媒體的經驗,彼此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創新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良性發展,使新聞民生節目真正成為體恤民意、發表民生的百姓節目,從而提高電視民生節目的收視率。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面對各種政策和經濟的變革,基層社會百姓的生活也有所變化,因此,要想打造具有新聞價值和市場地位的電視民生類新聞,電視民生記者要切實把握和關注社會基層百姓的生活需求,例如:將新聞視角和關注重點放在與基層百姓生活相關的養老、醫療以及教育問題上,更加明確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生活和工作的實際需求,并將這種訴求及時反映給社會和基層政府,搭建一條透明、高效的百姓和政府溝通的橋梁。這不僅僅是電視新聞行業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民生類新聞節目新時期發展的最基本職業目標。
通過上述闡述和分析可以得出,面對新媒體短視頻的沖擊,和電視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電視民生新聞并不是完全的束手無策,毫無招架之力。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節目的創新和發展還需要依靠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增強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使得民生新聞欄目的推介傳播形式變得豐富多樣。總而言之,只要電視民生新聞和新媒體能夠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切實以社會百姓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承擔社會責任和為人民服務為節目改革的宗旨,那么電視民生新聞就能更好地應對新媒體短視頻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