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樹森
(深圳特區報社,廣東 深圳 518000)
現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的日益開放,各類言論和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傳播范圍都達到了空前水平,使得社會整體輿論風氣受到虛假謠言、負面思想的影響。據此,我們有必要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型主流媒體輿論引導進行分析研究,致力于尋找出可行有效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升方法。
近幾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網絡設備走入千家萬戶,我國的網絡用戶數量呈現出了井噴式增長,在網絡平臺中發表言論、交流意見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習慣?;诖?,由于網絡用戶在價值觀念、社會立場、事件關注角度等方面存在多樣性,新媒體環境往往會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輿論表現。此時,加之網絡言論的低成本特性,一些別有用心的“鍵盤俠”便顯現出來,發布出一些具有情緒化、煽動性、虛假性特點的負面言論,對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造成影響,最終形成“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的窘境。
所謂“輿論領袖”,即在新型主流媒體平臺中具有一定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明星、公眾人物或“大V”用戶,其對網絡環境的輿論風向具有重要決定作用。由此,一旦“輿論領袖”本身的素質、觀點存在錯誤,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其“粉絲”群體出現錯誤意識,進而不斷擴散蔓延,最終造成網絡輿論風氣的負面化。
雖然當前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但并不代表傳統媒體已經退出歷史舞臺,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載體仍然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很好地發揮著信息傳播的價值作用。所以,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新型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強化,就必須要做好其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協調配合工作,進而促進媒體資源、載體資源的有效利用,形成良好的輿論引導互補機制。這樣一來,人們在瀏覽網絡、觀看電視、收聽廣播、閱讀報紙的過程當中,便會接收到具有積極性、一致性的信息內容,從而形成一定的輿論集聚效應,在社會中營造出文明、正面的輿論導向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圍繞某件事展開的思想意識和言論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對于初次獲得的輿論導向和關注視角產生強烈傾向感和認同感?;诖?,在新媒體環境當中,若“首因效應”是由負面、虛假的新聞內容發出的,人們的意識行為也將隨之發生偏離,進而在網絡和社會上引發不利于秩序穩定、社會和諧的錯誤輿論風向;相同的,若“首因效應”是由積極、客觀的主流新聞內容發出的,人們對待某一新聞事件的角度和立場也會隨之建立,進而對網絡風氣、社會秩序產生正面化的輿論支持。所以,新型主流媒體在實際的運行當中,必須要做到搶占先機,在第一時間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新聞焦點做出反饋和解讀,以防別有用心者乘虛而入,將不良言論散布到公眾視野當中,對積極輿論的引導實現造成阻礙。
為了進一步維護新型主流媒體在社會上的公信力和群眾基礎,同時也為了端正社會輿論的風氣方向,國家、政府應在必要時期給予新型主流媒體一定的政策支持、調控管理和制度保障。例如,當某新型媒體平臺的網絡輿論環境趨于復雜,單憑媒體平臺本身的規則限制無法實現引導管理時,網信部門、廣電部門、公安部門、應及時行使自身的權力和職能,對存在煽動、欺詐、網絡暴力等負面輿論問題的用戶予以控制和懲處。例如,2017年我國網信部門發布了名為《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的管理制度,要求落實“網絡實名制”這一規定,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網絡造謠成本低、輿論責任無處追查的問題,為微博、天涯、豆瓣等平臺和論壇的輿論引導能力提供了支持。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行業的建設發展,最終都將落實到“人”這一關鍵因素上。所以,要想保證新型主流媒體行業始終運行在良好的運行態勢當中,充分發揮出新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風氣的正向作用,就必須要切實提升新型媒體人才的應用和培養。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中的輿論信息具有傳播速度快、量級巨大、內容復雜、無需成本等特點,也對媒體工作人員在信息辨別能力、信息處理速度、工作視角全面性、輿論引導前瞻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新聞人”“媒體人”在實際的工作當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積極了解新興的媒體平臺。與傳統中“各自為陣”的媒體形勢不同,現階段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發展,微博、天涯論壇、中國新聞網等各大新興的新型媒體平臺在輿論環境上越來越趨向于整體性和關聯性,往往某一網絡社交平臺或新聞網站出現了輿論焦點,便會迅速呈現出“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網絡媒體環境中掀起巨大波瀾。因此,新型媒體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己對各類媒體平臺的了解和關注程度,以便“知己知彼”,使輿論引導行為變得更加協調可靠。
第二,具有敏銳的輿論感知能力。一方面,新型媒體工作者要將自身工作行為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積極尋找、發現甚至預估出當前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關注的社會事件和新聞內容,從而及時做到社會輿論的帶頭引導;另一方面,新型媒體工作者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眼光,從網絡大環境、政治格局、社會形勢、新聞事件內容等多個角度出發,分析出局部性、細微性輿論內容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從而做到“未雨綢繆”,實施出全面、靈活的輿論引導行為。
第三,保證堅定的政治和思想立場。常言道“若要正人,必先正己”,新型媒體工作者要想實現輿論引導方向的正確性,首先就要保證自身價值觀念、政治立場、新聞角度、言論方式的正確性,樹立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國民意識,帶領人民群眾時刻走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之上。
第四,始終秉持學習、創新的工作態度。從當前來看,虛假新聞、負面輿論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標題、內容的煽動性和生活性,例如《震驚!六歲兒童口出狂言竟無人指責!中國教育怎么了?》《天吶!喝了這么多年,你也不一定知道的小秘密!看完我馬上轉了!》等。同時,這也側面反映出了當前主流媒體在新聞內容上的落后性和枯燥性。由此,在“內容為王”時代背景下,新型媒體工作者還必須要保持始終在學習與創新的工作態度,積極尋找新聞焦點、輿論導向與社會大眾興趣方向之間的契合點,優化提升文字內容的說服力和可讀性,最終做到輿論引導作用廣泛、深度的發揮。
總而言之,在網絡時代當中,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在信息獲取方面的需求,進而使得以網絡技術為依托的新型主流媒體逐漸后來居上,成為了當前社會輿論產生和引導的“主陣地”。此時,為了實現“正能量”的廣泛傳播,構建出積極、和諧的社會輿論氛圍,政府部門及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必須要做好管理制度、新聞內容等多方面的優化改革,以此抵御虛假、暴力等負面輿論的沖擊,為社會風氣的積極穩定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