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毅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1)
新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主要有電視臺、報社、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等。但在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新聞專業的就業崗位被非新聞專業的學生所獲得,導致新聞專業的學生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由此發現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可代替性較強,因此高校要進一步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專業的學生不僅有和其他專業的學生共性的特點,也有與新聞專業相關聯的鮮明的個性特點:
(1)完善的認知能力。受專業影響,學生具有較強的透過事物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這一能力有助于客觀分析新聞事件。
(2)敏銳的洞察能力。新聞專業的學生在新聞素養培養過程中,思想更活躍,思維更敏捷,能夠更準確捕捉和分析事件。
(3)廣泛的傳播能力。新聞專業的學生具有把握客觀世界和辨別客觀事物的能力。他們能從自己獨有的價值觀出發,認清事物本質,衡量利弊并用自己的認知語言表達,從而達到新聞具有廣泛傳播能力的目的。
(1)新聞專業學生數量增多,相應崗位競爭激烈。在網絡自媒體的今天,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專業布點和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大量畢業生的涌入,導致原本已趨于飽和的就業崗位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2)傳統新聞崗位對新聞專業學生吸引力下降。傳統新聞媒體——報社,原本是眾多新聞學畢業生的理想就業崗位。但傳統媒體的日漸式微,使得原本競爭激烈的新聞崗位變得一“崗”難求。對處在新聞制作一線的畢業生而言,全天候隨時待命的高工作量使得他們更趨向于朝公司宣傳等崗位流動。
(3)入職門檻的降低導致就業競爭激烈。從近年的媒體招聘中,發現作為招聘方的媒體更加看重綜合能力與素質,新聞學生憑借專業文憑便可獲得崗位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過去,其他專業有“一技之長”的畢業生反而更受到招聘方的青睞。隨著眾多非新聞專業畢業生的涌入,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生存空間也受到了擠壓。
(4)學生理論性強,實操能力較弱。新聞專業本身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專業,但在大學課程中普遍過分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對于新聞傳媒同樣重要的實操技能——攝影、攝像、剪輯、采訪、PS等技術欠缺頗多。這也就導致了許多新聞專業學生陷入對于“光圈”“快門”“長鏡頭”等新聞概念僅僅了然于胸的窘境。
(1)社會因素。首先,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學生很難快速適應社會對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其次,傳統紙媒行業遭受沖擊,大型媒體單位用人需求趨于飽和,導致對新聞專業學生的需求銳減。
(2)學校因素。有的高校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另外,部分學校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及時更新,有的甚至欠缺,導致了教學質量下降,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提升達不到一定的效果。
(3)個人因素。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95后的獨生子女,自控力相對較差,學習的意識相對薄弱,大學四年沒有明確制訂或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導致畢業時專業知識不扎實,綜合能力差,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高校需要更合理的安排專業課程,引導學生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相較其他專業學生而言,新聞專業的學生擁有更多的人脈資源和交友渠道,在表達能力和人際關系上,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重要的。
(2)社會實踐。高校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實踐,對于新聞專業,采寫編評這四點都是基本要掌握的。學校應爭取更多資源,讓學生在校學習的同時與外部媒體接軌,實踐操作、講座、演練、參觀學習等都不可或缺。
(3)與專業相結合的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專業學習為依托,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把學生的新聞觀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將其滲透到育人的各個方面,通過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通用技能,使得學生在就業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
(4)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新聞專業的學生的媒介素養在網絡和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重點加強大學生的道德評判意識,教育學生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了解清楚事情的因果再下結論,不能加上自己的主觀推測進行批判。同時面對一些信息,要學會去偽求真,特別是要注意網絡信息的真實性,不能輕信也不能完全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