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勇
(重慶市銅梁區圖書館,重慶 402560)
圖書館見證了人類的文明發展,同時也是人類遺產保護機構,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視。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數字圖書和移動圖書館及共享空間等新模式和技術不斷得到人們重視。在大數據不斷發展過程中,圖書館面臨新的變革和發展,因此探討新形勢下圖書館的職能及采編方式便顯得十分重要。
大數據這一概念是在《自然》雜志中最先提出的,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分析了大數據可能對一些環境和行業產生的影響。這個概念最早是在一家公司的年會上被提出的,與此同時麥肯錫和IBM這些數據處理機構逐漸開始重點研究,大數據的熱度便得以持續升高。
在研究和發展過程中大數據的概念中多數據形式及非結構、半結構數據集這些都成為重要詞匯。透過大數據的基本特征可看到,大數據在發展中數據規模為超級數據集,同時數據發展中是多種類型和結構數據為主。大數據也可在開放可控制循環數據處理中持續更新,重點表現在數據在特定環境下的意義和價值。大數據主體也決定了數據極其復雜,在傳統數據處理中根本無法滿足異構處理任務,大數據在云計算過程中更加重視數據規模化聚集合理化分布。大數據在我們生活的很多領域都有應用,通過以往的數據測算未來走勢。谷歌使用用戶搜索判斷美國疫情流行狀況,預判時間和政府專業機構相比快兩周。同時也有機構使用這種數據對股票進行預測,也有人判斷路況等。大數據在發展中已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同時這種影響也將作用在圖書采編和服務中。
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運行方式,在海量數據中一定有著內的聯系。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及對各種動態數據的挖掘,展現數據的關系及內在規律,使用這種方式判斷和預測發展方向。作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和傳統思維有重大不同,傳統方式是因果關系,大數據思維主要是對關聯性進行分析,這種是在跨域數據分析和多元結構和分析結構上產生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正在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是社會運行狀態。圖書館一定要調整思維,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不斷豐富和強化內在職能。始終堅持用戶需求導向,使用大數據中的多元及快速方式進行科學決策,同時不斷擴寬采編方式,最終實現精準和高效采編。建立好用戶數據庫,通過數據共享的方式對這些數據進行發掘和分類,不斷提升用戶預測能力,提高服務技能。
在大數據中是為用戶組織信息及傳遞信息,這個服務宗旨沒有改變,不斷滿足用戶對圖書的需求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任務。在信息化時代,信息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同時更為分散和無序,這樣會使采編工作產生以下變化。
在大數據發展中用戶的需求不單單是要得到一些信息,同時還要解決一些問題。用戶不單單滿足借閱到文獻,同時也希望圖書館可提供動態咨詢及對各種熱點的分析,還有對各種信息分析之后的非結構性知識。用戶不僅關注數據本身同時也重視每種數據間的聯系。因此用戶需求改變是采編工作發生改變的重要原因。在傳統方式中主要是印刷文獻及少量音響資料,這些都是結構性強的信息,但在大數據發展中,產生各種電子文獻、網絡數據,用戶自己也會生成各種非結構數據,這些也成為采集目標。各種非結構化資源將會受到更多重視,同時在圖書館中的數量也將不斷增加,采編工作更多的成為資源中介。
在以往的采購過程中主要是書單預定和現場購買這些方式,數據庫購買也是以廠家提供的資源為主。大數據發展中采集的重要工作是對大數據價值進行發掘,使用大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管理,這些都是依據數據采集。在信息采集過程中只是單純依靠采集軟件,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非結構數據需求。在對非結構數據采集過程中,改變對信息的定義,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信息采集方式,使用這種方式提高采集效率及采集量。可在采集軟件開發過程中積極參與,從整體上把握好采集方式以及效果。
大數據環境在不斷擴展圖書采編量以及范圍,提供高質量的資源同時采編者也要花費大量時間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圖書館內數據量已經呈幾何速度的增長。各種統計數據都表現出互聯網中非結構數據在網絡中占有90%之上,這些數據為圖書館帶來數據的同時也形成嚴峻挑戰。圖書館在以往的發展中對這些結構數據都是排斥及忽視的。在分析的過程中沒有理論和實踐可以借鑒,因此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同時發揮出數據的價值,是圖書館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在分析中提出,采編工作將會產生重大變化,將不斷加速業務發展速度。對于采編工作中的質量控制,需要培訓人員,應對大數據下圖書館工作一定要做好這些方面。
大數據中讀者需求個性化和多元化要求高,同時使知識精品化。在采編過程中了解讀者需求,站在讀者角度思考問題,重視資源質量和內容。使用自己的信息組織方式不斷展現出信息采編和加工中的人文屬性,同時一定要做到讀者中心的策略。主要是使用管理系統得到用戶統計數據,關注用戶傾向以及關注熱點,同時對用戶特征分析統計,結合館藏訂制資源采集任務,同時對數據結構及時調整。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需求,使用移動互聯設備和用戶進行溝通及時獲得相關信息,及時改變自己的服務,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發展中得到用戶認可。
圖書館在采編過程中一定要制訂合理的管理制度,采編工作一定要融入采集和存取及分析,在服務過程中,不斷縮小大數據加工周期。圖書館在建立用戶需求數據管理中要加強區域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管理流程和國家戰略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大數據服務于小平臺。采編工作要從業務工作轉移到管理工作。采編過程中從封閉部門轉移到合作部門,大數據在采編中要經常交流和學習,要積極學習先進管理機構的管理方式,減少對這些機構的依賴。利用好圖書館在文獻管理中的優勢,幫助商業伙伴解決不熟悉文獻管理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合作提高自己的采編能力。
現在智能服務不斷普及,用戶使用信息和接收信息變得更加方便。在大數據的環境中圖書館要改變傳統的被動索取狀態,可以主動提供針對各種人群打造的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使用二維碼技術和用戶之間搭建交流和溝通平臺,使用大數據信息準確預測把自己服務推薦給用戶。要時刻關注最新發展動態,各種數據應不斷更新。例如信息共享圖書館便可能是大數據發展的一個成功方向。
每次信息革命都對圖書館有重要影響。大數據采編過程中十分依靠技術和理念,同時大數據技術也是整個采編過程中的核心工作。圖書館采編工作中一定要引進新技術,只有這樣才可以緊跟時代步伐,同時借助技術在信息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得到各種信息。大數據發展中核心技術主要是數據的采集以及存儲和分析、挖掘。在儲存過程中可以使用分布數據采集,利用原有圖書館數據庫,實現分布儲存。使用分布式計算群對數據進行分類等,這些都是良好的工具。
圖書館依托固有信息,在大數據時代改變采編方式,在實際工作中掌握好用戶信息,使用這種方式轉變圖書館職能。通過服務延伸職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