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壹
(松原廣播電視臺,吉林 松原 138000)
《田野風》節目創辦多年來,作為一檔農村節目,確切點說,是針對農民朋友創辦的節目,無論是在聽眾中,還是在廣播電視系統業內,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2001年7月份,松原人民廣播電臺節目進行了全新改版,為《田野風》節目的脫穎而出創造了一個契機。其進行了精準的定位,設置了若干子欄目,如“農業要聞”“鄉村信息”“傳經送寶”和“農時指南”等。旨在幫助農民了解各地的農業信息,分析市場行情,尋找致富門路,學習農業知識,掌握農業技術等,從而達到讓農民的思維活躍,視野開闊,頭腦靈活,在農業生產中能夠精益求精,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真正致富奔小康的目的,最終讓該節目能夠真正成為農民的好幫手。
在節目運行過程中,除了安排播出一些農業知識普及內容外,針對許多農民在電話和信件中反映的農民渴望了解的一些信息的同時,又開辦了一個“農村熱線”欄目,為農民生產生活搭建信息溝通的橋梁。
有的農民朋友生產出了農副產品,因為生產過剩而一時賣不出去;有的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了養殖、種植難題無法排解;有的農民朋友對黨和政府現行的農業政策缺乏了解,都可以通過《田野風》節目的“農村熱線”欄目反映出來,或由農民朋友自行牽線搭橋,或者專家排憂解難,將問題解決在萌芽中。
經過一年的運作,“農村熱線”欄目又演變為《農家服務臺》,時間長度擴展為20分鐘。每天《農家服務臺》欄目一開播,咨詢的電話不斷,有出售農副產品的,有求購種子的,還有反映問題的。《農家服務臺》真正成了農民朋友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每每節目結束后,導播間的電話依舊響個不停。許多農民朋友反映說:農家服務臺真是辦到咱農民的心坎上了,多延長點時間吧。
2003年夏天,扶余縣永平鄉一位農民朋友向《農家服務臺》欄目反映說:在白菜地里發現一種小綠蟲,噴施許多農藥不見效。節目主持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馬上與寧江區農業局副局長、高級農藝師高榮臣聯系,一同去永平鄉農田發蟲病現場察看,為農民實地講解有關知識。并在第二天的《田野風》節目中進行了熱線反饋,使該鄉的白菜蟲病得到了及時地防治,避免了蟲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由于該白菜病蟲害防治消息在節目中播出及時,為寧江區和扶余縣20萬公頃秋菜減少損失400多萬元。
前郭縣寶甸鄉曲家圍子村農民周佃發,打來熱線電話詢問,自己承包的30坰耕地能否改成稻田。主持人本著高度負責的思想,協調邀請農業專家專程來到周佃發家中,實地幫助研究解決問題。經過專家指導,周佃發的稻田改造成功,第二年便獲得了大豐收。
《田野風》節目創辦多年來,無論是在聽眾中,還是在廣播電視系統業內,都產生了一定影響。連續多年被吉林省廣播電視協會評為名牌欄目,先后獲得吉林省廣播電視新聞獎社教節目一等獎,松原市廣播電視新聞獎社教節目一等獎。
在松原人民廣播電臺覆蓋的區域內,哪里都有《田野風》節目的熱心聽眾。他們每天都早早地守候在收音機前,收聽《田野風》節目,把收聽該節目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每逢有什么生產生活難題破解不了,便會撥通《農家服務臺》直播間的兩部熱線電話,傾吐自己的心聲。這已然成為松原廣播電視界一個令人關注的“田野風”現象。
在傳媒業載體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田野風》節目能夠根植于廣大農村聽眾的心田,備受農民的喜歡,其原因的確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回顧該節目的成長經歷不難看出,服務、有用、效果是其成功的根本。從農村聽眾的角度說,為聽眾所用,這是最主要的,而《田野風》節目恰恰做到了這一點,不僅能解決問題,而且沒有任何手續繁雜的關節,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同時,還誠信可靠,這是時下許多傳媒所難以做到的。
作為一檔農村節目,確切點說,是針對農民朋友創辦的節目,能夠堅持20余年而青春常在,這在中國廣播界并不多見。有線電視、互聯網已走進千家萬戶,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廣播所受到的挑戰日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松原人民廣播電臺《田野風》節目不僅沒有消亡,而且繼續發出自己的聲音,并為大眾所認可,的確是可喜可賀的。
從《田野風》節目的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出,品牌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作為吉林省廣播電視協會認證的省級名牌欄目,將“為民所用、為民所需”存在作為自己辦節目的宗旨,這也許是《田野風》節目能夠經久不衰的一個因素吧。因為其之所以能夠成為省級名牌欄目,那就一定是經受得住時間、時代和聽眾考驗的。否則,應該早就銷聲匿跡了。
常言說:真金不怕火煉。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松原人民廣播電臺《田野風》節目會辦得越來越好,經受得住時代和聽眾的考驗,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廣大農民朋友,為農村致富奔小康、農民增產增收、共建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