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艷
(河北滄州廣播電視臺,河北 滄州 061001)
廣播新聞轉瞬即逝,要想拉近與聽眾的距離,讓聽眾“過耳不忘”,音響的運用就格外重要,就像美國著名記者威爾·柯里姆斯說過的,最好的寫稿人總是把報道寫成似乎可以觸摸到的有形物體。讓讀者感覺到它的存在。在廣播新聞中運用恰到好處的音響,可以傳遞出單用文字表達不出或表達不到位的新聞內容,從而起到渲染氣氛、說明新聞事實發生的環境、強化廣播新聞的感染力的作用,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把最新的新聞和最新的新聞動態,在第一時間傳達給聽眾,新聞內容在任何時候都尤為重要,這是抓住聽眾耳朵并留住聽眾的不二法寶。即時播發是廣播的優勢和特點,所以在寫作廣播新聞時,需要具有更強的新聞意識,廣播新聞在第一時間對聽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往往是通過新聞核心內容所具有的重要性、新鮮度所實現的。
丹麥廣播特寫專家尼爾斯·彼得說過:“音響和解說就像兩條腿走路,可以穩穩當當地步入佳境。如果二者結合得好,會猶如一對恩愛夫妻,難分難舍,給人以美滿的感覺。”由此可見,解說和音響的有機結合,可以真正發揮1+1>2的效果。聲音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捕捉到并利用好它,能使廣播新聞煥發出新的生機。音響在廣播新聞中的運用,有助于講好身邊的故事,把故事講精彩,讓廣播聲音更響亮。
音響所起的作用是“活靈活現”的,是文字報道無法替代的,不呆板、不空洞,是報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常,在廣播新聞中使用的音響分為兩種,即主題音響和背景音響。主題音響能直接反映新聞事物特點和本質,在報道中一般都是單獨使用的,并要求文字適當鋪墊。背景音響在報道中用來體現事件發生的場景、氣氛,它使人們聽到之后,立即聯想到現場的情景,它們所起的是輔助和陪襯的作用,是為烘托主題服務的。例如農貿市場的嘈雜聲,文藝匯演的鑼鼓聲等。
一般情況下,新聞報道是記者從第三者角度,使用文字語言對新聞事實進行轉述表達。在這種轉述中,很多內容是記者主動選擇的結果,每個人表達方式的不同,這也就是同一事件在不同記者筆下會有不同呈現的原因。這種轉述會使新聞報道帶上一定的主觀色彩,有的還會變得模糊度增加、準確度下降。而音響中直接使用新聞事物、新聞人物自身的聲音,這是事物、人物的“自述”,是事物自身直接信息的一部分。記者所要做的,是發現并把它們真實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親耳聽到事實本身的發展過程,這與親眼看見很接近,能夠直接獲得事實自身的信息,這種信息質量是高的,也是客觀的、可信的。音響可以“再現場景”。新聞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俗話說“眼見為實”,把它們逼真地再現,使新聞報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讀者身臨其境、親眼所見,這種方法自然會加強可信性和說服力。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在勝利油田采訪有關油田周邊村莊農民偷竊石油的批評報道《油田碩鼠幾時休?》中采錄到了這樣的音響:
正當記者準備作深入采訪時,這時小土煉油爐的主人走了過來。這位叫郭澤芝的村支書對我們說。
郭:“你們給我站住!”
記:“怎么了?”
郭:“把攝像機拿過來,小王,通知民兵,把他們銬起來。”
記:“這煉油爐是你的嗎?”
郭:“是我的。”
記:“是合法的嗎?”
郭:“合法不合法這個事兒你別管,我要是犯了法,我就戴銬子。現在我也不怕……”
這段音響不僅真實記錄下村民偷盜原油的行為,而且展示了這一行為背后的原因,這是比誰說都更令人信服的事實的展現,是勝于任何“雄辯”的。
廣播新聞報道的光彩來自音響的運用。可讀性是指要把新聞報道寫得讓讀者愿意讀、喜歡讀、讀得下去。用一句大白話說,就是要把新聞寫得“好看”。所謂寫得生動,通常是指新聞寫“活”,即要求新聞報道富有感染力。這些體現在廣播中,就是要讓廣播新聞“好聽”。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山東平邑“1225”石膏礦垮塌事故第六天發現8名被困礦工救援加速推進》完整清晰地記錄了發現被困礦工時方方面面的反應,“再放一點兒,有人,有人,有個手,哈哈哈……”(現場歡呼聲)“你們幾個人啊?三個人。你們三個人耐心等待,一會兒給你們放牛奶、放食品。要礦燈?一會兒就給你們下礦燈。”“底下幾個人?八個人。(歡呼,掌聲),太好了”,將人物語氣由意外、驚喜到確認的感情變化遞進式表現出來,救援進入第六天,當救援人員終于通過生命探測儀發現被困人員,并且收到來自井底的回應時,現場沸騰了。
音響所包含的豐富的聲音還傳達了現場的氣氛,即在場人物的情緒和情感,不用語言修飾、渲染,它便能迅速喚起受者的相同感情、情緒,使人產生情感參與,受到感染。音響中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即興談話,由于其內容、感情的真實,表達的獨特,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音響除了提供現場感受,還能提供對現場空間方面的感覺;聲音的遠近大小的變化,可以給人帶來一種運動感和空間感,使聲音具有更大的表現力。
音響,“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它可以像潺潺的流水,把新聞事件娓娓道來,讓報道春風化雨般,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也可以像跳動的音符,刺激聽眾的興奮點。報道中在恰當的位置加入恰當的細節音響,可以充分發揮廣播“繪聲繪色”的優勢,提高聽眾的收聽興趣。音響或是緊張,或是舒緩,或是喜慶,或是悲傷,或是高亢,或是低沉,或是清脆,或是悠揚,都服務于報道主題,牽引著廣大聽眾的情緒,增加了聽眾的心理期待指數,讓聽眾感到耳目一新,從而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增強廣播新聞的可聽性。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總理向我問災情》,真實地記錄了雅安蘆山地震時,李克強總理深入震區一線的場景。記者:總理辛苦!總理:謝謝你啊,你也辛苦了。你是哪個臺的?記者:我是四川臺的,我們剛剛到了寶盛……總理:寶盛你去了嗎?總理:那就是你親眼看見他們進去了?總理:傷亡情況怎么樣?……李克強總理和記者之間的對話錄音,真實地還原了李克強總理對地震災區人民的關心和對人民群眾的牽掛,聲音豐富,音響細致,給人以空間感,使整篇報道聽起來有血有肉,帶著溫度,增強了廣播新聞的吸引力。
一段段恰到好處的音響,勝過記者的長篇大論;一段段恰到好處的音響,可以增強報道的現場感;一段段恰到好處的音響,可以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總之,在廣播新聞中恰當地運用音響,就可以使報道如虎添翼,不僅可以傳達更多的新聞信息,表達更豐富的情感,同時更能極大的發揮廣播“繪聲繪色”的傳播優勢,增強廣播新聞的可聽性,讓廣播在當下的融媒體發展中守住一席之地,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