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彥
(天津日報社每日新報,天津 300211)
新媒體流行語是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趣味性、通俗性、時代性特征,有一些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流行語來實現自身的轉型和創新。新媒體流行語發展中出現良莠不齊的問題,傳統媒體在實際發展與轉型中,要保持理性態度。下文就對新媒體流行語對傳統媒體語言表達的影響進行分析,為傳統媒體的發展與轉型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新媒體基礎上出現一種獨特信息傳播形式,也就是新媒體流行語,其在信息互聯網上廣泛傳播開來,這種能體現時代特色,符合大眾時尚心理的傳播現象,成為當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的綜合產物。新媒體流行語就是指利用新媒體進行廣泛傳播的,引發社會關注與討論的熱門用語。較之傳統媒體語言體系,新媒體流行語主要表現在形式上,借助了數字化、多媒體以及網絡化等多種媒介進行高效傳播,這種無所不在的方式能使被動接受知識的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主動判斷與篩選信息。在新媒體流行語的思維方式上,傳統媒體比較側重于對信息的整理與過濾,新媒體流行語和傳統媒體主流話語之間還是有比較大差距的。換句話說,新媒體將話語權交還給普通民眾,使得普通民眾能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獲取與整理,傳播主動權也是由受眾來決定的。
新媒體流行語對傳統媒體語言表達有積極的影響作用,使得傳統媒體語言表達變得更加豐富。新媒體流行詞廣泛出現在各種交往模式中,不管是網絡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都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傳統媒體將新媒體流行語融入到自身語言體系中,使得語言傳播行為變得更加有親和力、感染力,為傳統媒體語言的創新與轉型提供了一定支撐。
新媒體流行語有著多種生成形式,從語言學專業角度來看,可以分為語音、修辭、語法層面上的創造形式。在整個過程中,縮略、諧音等也是比較常用的手法,表現出了新媒體流行語的簡潔性與趣味性需求。像520是指“我愛你”,1314是指“一生一世”等。傳統媒體比較青睞于簡潔、有趣的新媒體流行語,達到吸引受眾,增強傳播效果的目的。
其實,新媒體流行語是一種草根文化形式,是在眾多網民共同參與下創造出來的一種語言表述形式,有著活潑性、幽默性、生活化的特征。傳統媒體使用新媒體流行語言形式,有助于大眾傳播的通俗性體現,使得信息傳遞被更多人接受與理解。對新媒體流行語來說,其能夠有效反映出民眾的階段性關注話題與情感訴求,傳統媒體對新媒體流行語的使用,能抓住年輕群體的心理需求,激發當下時代民眾的心理共鳴。
傳統媒體在利用新媒體流行語進行媒體轉型與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消極影響作用。在新媒體流行語發展中,傳播語言自身更迭與發展會影響到媒體的發展情況。現如今,社會環境愈加復雜,新媒體語言出現一些低俗、惡搞、不規范的語言現象,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若是傳統媒體對新媒體流行語有不當使用的問題出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傳播力與引導力。比如,有的傳統媒體為了提高收聽率或者是收視率,會大量使用網絡流行語,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傳統媒體的公信力。還有,傳統媒體使用一些不規范、低俗的新媒體流行語,會造成傳統媒體引導力的弱化。
在新聞媒體的信息篩選、加工、傳播中,發揮著對社會積極引導的作用,就目前新興媒體發展的速達性與交互性特征,公眾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發布者,這就造成了傳統媒體需要面對極大的輿論壓力。傳統媒體使用新媒體流行語,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新媒體流行語是明顯不符合語法規范的,在實際信息承載與傳播中可能會造成語義混亂,甚至是影響到受眾的實際接收效果。比如,“屌絲”這一詞語就比較低俗,傳統媒體對這一詞語的盲目使用會造成媒體格調缺失,影響到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也由此降低了新媒體的引導力。
新媒體流行語對傳統媒體語言表達有著積極影響,也有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傳統媒體在選擇新媒體流行語時,要有甄別意識,保持社會責任感,避免新媒體流行語對傳統媒體語言表達的消極影響。
在分析新媒體流行語對傳統媒體語言的影響時,進行了積極影響作用與消極影響作用的共同分析,傳統媒體選擇新媒體流行語時,要保持社會責任感,發揮新媒體流行語對傳統媒體的積極影響作用,推動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