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為探索做好湖南地方戲劇的保護工作,本文以湖南省為例,從建設意義、依托基礎、建設構架三個方面,對“以藝術類高職院校為依托建設地方戲劇非遺館”進行試析。
湖南地方戲劇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包括湘劇、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武陵戲、荊河戲、巴陵戲、湘昆、長沙花鼓戲、邵陽花鼓戲、衡州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永州花鼓戲、陽戲、花燈戲、儺戲、苗劇、侗戲等19個劇種,是體現湖湘特色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縱觀湖南地方戲劇存續現狀,仍然存在許多困難。除了各級文化館、藝術院所是保護湖南地方戲劇的主陣地外,還可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多元化助推地方戲劇的傳承與發展。以藝術類高職院校為依托建設“湖南地方戲劇非遺館”是促進院校更好地構建戲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途徑;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培訓基地積極開展工作的有效載體;是充分利用資源,加強湖南地方戲劇普及與宣傳,擴大湖南地方戲劇社會影響力的有力橋梁;更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湖南地方戲劇非遺傳承與發展的良好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迫切需要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意見》均強調要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支持建設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加強戲曲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優化戲曲生態環境。
例如,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創辦于1951年,是國家公辦藝術類高等院校,該院各方面發展得到了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該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持“德藝雙馨,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不厭平凡”的校訓和“圍繞舞臺,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場”的辦學理念,拓展職業教育的新理念、新視野,培養高素質、多樣化的藝術人才。戲曲專業是該院創辦最早的專業之一,以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藝術為己任,大力傳承和保護湖南地方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前有湘劇表演藝術家彭俐儂、花鼓戲表演藝術家何冬保等名家大師在該院任教,并傳承了一代又一代有影響力的弟子和學生,其珍貴資料值得后人整理、學習和借鑒。
例如,湖南藝術職業學院以表演藝術專業為特色,以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影視、播音主持等專業為優勢,打造了以表演藝術專業群、藝術設計專業群、廣播影視專業群、文化旅游專業群為核心的文化藝術專業集群。可集合各專業優勢,相互助力,共同發展。多年來,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在戲曲人才培養、戲曲理論研究、戲曲劇目創作、戲曲服化設計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著力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功底扎實、富于創新精神的戲曲類非遺傳承和保護人才,先后創作了花鼓戲《玩不啰》、湘劇《秦王遣將》、花鼓戲《五十二家別墅》、湘劇《書香天下》等一批戲曲類非遺舞臺創作精品劇目,獲得了中國大學生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映山紅藝術節“金獎”、湖南省藝術節“田漢大獎”“田漢新劇目獎”等,且在戲曲類非遺理論領域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
例如,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成功立項為多項研究基地,2013年該院被批準為湖南省表演藝術教育科學研究基地;2016年該院被授予湖南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基地;2018年,該院被批準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培訓基地。目前,該院實現了多校區整合,整體搬遷至新校區,坐落在國家級生態濕地公園松雅湖東岸。從該院新校區駕車至長沙黃花機場和長沙高鐵南站分別僅需30分鐘,附近地鐵三號線即將竣工并投入運營,交通便利,對外聯絡暢通。該院新校區占地近500畝,各項教學、科研硬件條件還在持續優化。
試想在湖南的藝術類高職院校不斷完善教學軟件建設和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依托現有場地和戲曲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湖南地方戲劇非遺館”,打造一個以湖南地方戲劇的“歷史記憶”“現代推廣”“未來發展”為思路,涵蓋湖南地方戲劇表演、地方戲劇教學、地方戲劇研究等相關內容,并集檔案收集陳列、經典戲曲演示、戲曲活態體驗、教學資源共享四大版塊于一體的展示平臺。
通過文字板書和多媒體演示,概括陳述“湖南地方戲劇非遺館”建設的意義,建設的思路與布局,涵蓋的主要內容和以期達到的效果,首先給參觀者和體驗者傳遞一個湖南地方戲劇和非遺館的整體概念,做好參觀與體驗的前期引導。
該板塊主要以靜態形式體現湖南地方戲劇的“歷史記憶”。藝術類高職院校可依托相關專業系部已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通過收集、整理、陳列經典戲曲文本、戲曲劇照、戲曲服裝、戲曲化妝、戲曲道具等相關資料,通過玻璃櫥窗、海報印制等陳列形式,記錄非遺傳承人、名家大師的生平藝術成就,梳理湖南地方戲劇發展歷史。
該板塊主要以動態形式體現湖南地方戲劇的“歷史記憶”和對當前表演藝術與社會發展的影響。湖南19個地方劇種,在祖國的劇壇精彩綻放。以藝術類高職院校現有戲曲影像資料為基礎,通過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戲劇經典劇目影像資料,依托學院信息化技術支持,通過智能視頻播放設備分類設置,供參觀者自行點擊劇目欣賞。其中,不同的劇種將設置簡要的電子語音解析,為參觀者簡要介紹該劇種表演藝術的主要特點,便于參觀者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劇目。
該板塊主要以互動形式助力湖南地方戲劇的“現代推廣”。先期可在室內布置供體驗者使用的湖南地方戲劇服裝、化妝、道具、音效等物品和設備,后期建設3D動態體驗室,并視體驗者規模,聘請藝術類高職院校校內外專業老師進行現場指導,讓體驗者身臨其境,感受湖南地方戲劇劇目特色,并在當前社會進行傳播推廣。例如,設置小型戲曲人物造型室,由專業老師指導體驗者完成體驗者指定的戲曲人物造型,體驗作品可由體驗者攝影留念和分享。
該板塊主要以研討形式助推湖南地方戲劇的“未來發展”。以藝術類高職院校現有專業集群優勢為基礎,設計研究交流中心,創建大數據庫,整合湖南地方戲劇人才培養的傳統經驗和現代創新,共享優秀教學案例并對地方戲劇的發展提供研究場所。例如,設置研討室,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專業人士現場進行專題研討,并形成研討報告,為相關部門或相關專業院所提供湖南地方戲劇人才培養決策的理論依據。又如,在室內同時設置大數據共享設備,在管理權限范圍內與相關部門或院所進行網絡連接,實現視頻會議和數據資源共享,整合資源合力探索湖南地方戲劇的未來發展。
主要展示對“湖南地方戲劇非遺館”全館建設現狀的總結,并對建設給予支持的人們表示感謝,同時對湖南地方戲劇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提出需要繼續完善和懇請參觀者、體驗者給予支持的方面。該版塊可設置“捐贈榜”,以此對為建設給予了資金捐贈、資料捐贈、物品捐贈等的捐贈者表示感謝。該板塊還可設置電子簽名墻,供參觀者和體驗者簽名和留言,可通過網絡自行選擇與非遺傳承人、非遺館工作人員以及愛好者、朋友們進行分享與交流。
試想“湖南地方戲劇非遺館”的建設可結合湖南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逐步完成,例如先期以“花鼓戲”和“湘劇”為切入點進行陳列板塊建設,再逐步完善其他板塊,逐步建設涵蓋更多湖南地方戲劇劇種的非遺館,持續推動湖南地方戲劇“活起來,傳下去”。由于作者學識水平有限,目前僅對“以湖南藝術類高職院校為依托建設湖南地方戲劇非遺館”進行試析,還有許多未完善之處,需要進一步學習與探究,懇請各位專家學者進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