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4)
人類審美的誕生和藝術的出現是同時發生的。原始人類對肥美碩大的獵物的追求,佩帶繁雜的骨角制品裝扮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審視美、比較美的概念在當時出現了。綜述東西方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美的理解和人類審美演進的研究,從人類起源進化的視角把握文化與審美的關系,對審美的流變與穩定提出個人見解。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人類文化以及人類社會的起源、成長、變遷與進化過程的學科。人類學的英文拼寫是anthropology,其源于希臘文,是人anthropos和學問logia的合成。人類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19世紀40年代。有學者認為,人類學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有直接的聯系。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雷特在其《人類學》一書中之處,人類學是達爾文之子。可以說正是達爾文的學說催生了人類學科。
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涉及三種關系:其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包括人們創造的物品,生產、衣食住行在內的物質文化,以及人與物質文化之間的關系,尤其為當代文化人類學家所關注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影響;其二是人與社會的關系,也稱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的組織、制度、習俗語言和社會事實與人之間的關系;其三是人與自身心理的關系,尤其注重人們的知識、觀念、信仰、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等對自身行為的影響和表現。三層關系相互作用、彼此協調,形成各種文化模式。
審美與藝術緊密相連。通常說的藝術包括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說唱故事和文學。這些人類創造力的外顯形式,有時也被稱為表演文化。審美(aesthetics)審的其實是包括在藝術作品中能夠被人感知的特質,那些與美感有關的心智與情緒。然而,某件藝術品對多數體驗他的人而言,在并不認為它具有美感的情況下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比如畢加索的著名油畫《格爾尼卡》,描寫西班牙內戰的殘酷景象,并不美麗,但無疑是件震撼人心的藝術品。審美事實上就是受到人或物本身產生的心靈的沖擊、情感的共鳴的過程,藝術品的制造、藝術的沖動本身來自情感的向外表現。當古代工匠制造塑像之時,也是將自己對年輕女性的想象和情感加入其中,人們觀看這尊塑像感到的美麗也是由于與這份喜愛的情感產生共鳴而來。
故而,當人類學研究進入到不同部落之時,人們對不同事物持有同種或不同的審美也正是因為這種共情作用。對于不同的文化,審美的成熟程度也是可以比較的方面之一。在非洲,人類學家早期開展了著名的關于傳統伊博人和約魯巴人藝術形式的研究,并且達成一個一般共識,就是在美拉尼西亞及其他開展過研究的大洋洲地區,關于審美觀念和審美標準的研究都還沒發展到非洲大陸那樣的程度。這并不能絕對說明大洋洲原始人類的審美成熟程度就要低于非洲人民,(米德也在1983年寫到不應責怪大洋洲人民對人類學研究者沒能挖掘和揭示他們對自己的藝術和哲學以及完美的標準這一事實的抱怨),但也表明以現代文明的視角去審查不同文化中的審美觀念,確實是存在邏輯與事實層面的不同的。有觀點表明,各個文明之中藝術與審美的形式往往大相徑庭,但是其產生的原因以及社會功能都是一致的。正如哈登A.C.Haddon在《藝術的演進》書中所說,促使人類趨向藝術工作的有四種需要。一是藝術,為了純粹欣賞形狀和色彩的快感;二是信息,通過繪畫和音樂補足語言和姿勢不能表達的信息;三是財富,除了審美需求之外,人們為了增加財物的價值也會裝飾;四是宗教,人類為了和神靈交流溝通,常外在表現為藝術形式。
米爾斯(George Mills,1971)認為許多文化中人們都無法定義藝術愛好者的角色,西方文化試圖將藝術從日常生活和普通文化中劃分出來,就像將政府和經濟從其他社會部分中分離出來一樣。在非西方社會,藝術產品和欣賞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審美愉悅感是由感官接收的。當我們想到藝術時,心里往往就會浮現某些可被看見或被聽見的事物,但有些人可能將藝術定義得更廣,包括可以聞到的、被品嘗的等等。一個文化對藝術品的包容程度越高也就說明它對美的認可度越高。中華文化中常常出現不同感官的美,美人、美酒、美食,通過不同的感官表達相似的愉悅和滿足。既然審美的程度與范圍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差異,那么從不同文化對人類生理和行為特質的偏好來分析美學偏好,也是可行的。
審美的變遷喻于人像之美與器物之美之中。肉身崇拜是古代塑像文明的核心內涵。兩萬五千年前的今天,奧地利威廉多夫地區當地的原住民雕刻出了一個石灰巖的裸體女人塑像,豐乳肥臀,被稱為“威廉多夫維納斯”,是人類最早性與繁殖的女性肉體符號。數萬年前的非洲大陸偏好簡單至極的線條勾勒出的豐腴、短胖的女性曲線,眉眼和手腳幾乎不可見;如今的人們偏好清晰的面部輪廓和玲瓏有致的曲線。面部容貌更能代表一個女性的個體獨特性和自主意識,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受到重視,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兩性逐漸平等觀念的重要論據。但同時也需要注意,當時對男性的刻畫較少,如有出現更多也是生殖崇拜,可以看出男女性在遠古時期都很難建立起與自我意識相關的審美觀念。早期人類更加關注個體對群體、種群的延續所能貢獻的作用。
人類很難用言語概括出什么是美,但其實我們對面孔之美有著高度的共識。學者們依據現有的資料幫助我們提出兩條基本的標準:對稱和平均。因為自然界中有機體的對稱和整體的健康與狀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也有理論表明進化的壓力對極端的個體產生不利。對人類體貌之美的判斷存在于人類的基因之中,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人類牢固的保持為一個物種,意味著人類在極大比重上共享基因。正是因為強大生理因素的影響,至今發展路徑迥異的不同民族文化,都還對人體審美保持著一定的相似性。
在可考的古代文明中,人體裝飾都注重頭飾、頸飾,這一部分來源于大多原始文明共有的對長脖子的審美偏好,這是因為非洲、大洋洲島嶼上的部族都長期習慣使用頭部運輸,長脖子和大陸人類對修長雙腿的偏好機制相同,都代表著力量和強勞動力。因此原始部落成員對脖頸、頭飾十分重視。器物之美講究對稱和節奏感。曾經有人類學家觀察到某部落成員直接將整個鳥頭戴在頭頂,對鳥羽毛和貝殼表面的光滑的喜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來自對鳥類較長的頸部的向往。類似的,中國古代瓷器、漆器飽受歡迎的深遠根源因為光滑的表面影射了對人體審美中光滑肌膚的向往。人體肌膚的光滑潔凈又代表著健康、年輕等等元素。不論時間推進到哪一個世紀,人類對器物的審美下始終埋藏著物質貧乏、生命奧妙難以理解時代對青春和力量的原始渴望。
人類基因中為了維持種群的穩定,全民共享了基本的異性體貌審美,民族間的審美差異和時間上的審美變遷,更多地發生在物的范疇而不是人的美丑。很大程度上,文化誠如霍爾(Edward hall)所言,是人類生活的環境。文化決定著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達的方式以及情感流露、思維、行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等。依據這樣的思路,我們可以從人類學的角度思考原始藝術、原始審美出現的原因,往往就需要從原始人類的生活的場景開始。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原始繪畫發達的原因在于他們對實物銳利的觀察力和正確的印象,工作時運動和感覺器官十分完備。帶有宗教信仰性質的跳舞首先能夠引發人生理層面的快感,可以宣泄情緒,能夠滿足取悅神靈的心理需求。
不同文化中的審美追求也存在著互補性,就目前的美學研究表明,宏觀而論,東方美學,尤其是中國古典美學更多地來自藝術創作與欣賞經驗的總結,注重內在生命的自由和知覺妙悟式的體驗;而西方的美學一般具有西方哲學的色彩,研究本質或者本體,通過科學精神或者思辨過程構建出系統的與審美有關的理論。創造出藝術的各種流派,寫實的、浪漫的、再現的、印象的或者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