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廣播電視臺,貴州 興義 562400)
眾所周知,網絡技術具有信息傳遞的即時性和高效性,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完成傳輸和交互,而新媒體即是在互聯網、數字化等現代化技術的支持下誕生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傳播手段,廣播電臺記者應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發揮新媒體技術在采訪工作中的強大優勢,從而提升其工作質量和效率,為聽眾帶來更為優質便捷的服務。
廣播記者在新時期謀求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雖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后綜合了二者的優勢,但是有利就有弊,新增的規則對記者采訪起到了約束作用,很多創造力的想法都難以落實,工作處于被動地位,所以當前的工作重點在于如何確保審批環節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為新時期電臺采訪的創新性發展保駕護航。
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的滲透和發展對電臺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傳統的知識架構已經無法滿足新媒體時代的需求,所以記者要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使新技術為采訪工作服務,確保工作的實效性。但是傳統工作觀念根深蒂固,很多記者缺少主動學習和提升自我的意識,致使采訪工作很難取得成效。
首先,和諧性。新媒體的誕生無疑加大了傳統媒體的壓力,群眾也會從以往的被動獲取信息轉變為按照自己的喜好主動獲取信息,而新媒體也作為首選渠道獲得人們的廣泛應用。電臺記者可以抓住聽眾的心理,利用新媒體技術根據其反饋內容改進采訪細節,與聽眾之間面對面互動,增加交流的實效性。而電臺記者也會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不斷完善自我,與聽眾之間建立和諧的采訪關系。
其次,實效性。新媒體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喜歡的內容,傳播形式也更為多元化。但是新媒體的弊端在于獲取的大量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而新聞采訪信息本身要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這就為傳統媒體提供了有利條件,電臺記者可以采用傳統的采訪形式獲取真實可信的內容,通過強大的辨識能力篩選準確優質的信息,確保新聞內容的可信度和實效性。
最后,多元性。新媒體時代為電臺記者提供了更為多元的采訪形式,當聽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激發后,采訪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就有所提升,與此同時,電臺記者還可以通過網絡技術獲取大量聽眾提供的信息,打破了傳統采訪的局限性,使采訪形式更為豐富。
新媒體環境下,電臺采訪要從完善準備工作開始,確保信息的即時性和實用性,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引發積極輿論,幫助受眾群體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第一手新聞是采訪中的重中之重,記者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推斷力,要求及時掌握突發新聞的來龍去脈,為播報提供有利條件。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報道要客觀具體、言簡意賅,能考慮到聽眾的情緒和心理,所以準備工作要考慮周全。廣播記者要掌握現階段的時事熱點,對于非突發新聞要通過互聯網了解相關內容,從網友評論中獲取受眾對該事件的看法,再搜集有關資料,做好功課,最后落實采訪工作,在與被采訪者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獲取有效信息。對于突發新聞,應提前制定采訪預案,具備隨機應變和新聞獲取的能力,使采訪過程更為清晰流暢。
除此之外,電臺記者還要針對采訪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應對方案,一旦出現突發情況要及時解決,避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達不到采訪的最佳效果。記者要明確與被采訪者之間的關系,增強自身親和力,提前溝通時要尊重被采訪者的意愿,為采訪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一般來講,記者可以在征求被采訪者配合的情況下再公開采訪,但是對于特殊的新聞采訪,如不法分子擾亂社會和諧的行為,記者可以隱瞞身份,采用非正常采訪,但需要注意不能違背公共利益原則。
首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豐富了采訪工具,平板電腦、手機、錄音筆都可以作為采訪的主要工具,信息的傳播也由傳統廣播轉化為新媒體與傳統廣播并存的形式,可以將新聞內容發布到網絡平臺或手機終端上,例如官方微博、官方網站、手機APP等,還可以利用微信的強大功能將內容推送到公眾平臺,每日更新并提醒用戶點擊收聽,用戶可以將所感所想評論在下方,其他聽眾也可以針對其評論發表言論,形成群眾之間的交流互動,引起新聞輿論。記者也可以根據聽眾的真實反饋改進采訪方法,創新采訪形式,完善采訪工作。
其次,傳統采訪稿件多以文字為主,形式上過于單一,新媒體環境下的稿件編制可以更為豐富多樣,既能圖文并茂,也能錄制音頻視頻,采訪更為規范合理,為播報奠定良好的基礎。后期剪輯過程較為復雜,若采訪手段創新性強,內容合理明確,能為后期剪輯提供有利條件,則對電臺的工作效率也有積極影響。所以記者要不斷創新,開拓思維,確保采訪稿件的實效性,充實電臺廣播內容,提高新聞傳播的質量。
最后,新媒體環境下,采訪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狀態。常見的形式就有等候性、追蹤性、預約性、調查性、隱蔽性、電話采訪等。等候性即是提前得到新聞消息,前往發生地等待,記者要利用網絡信息傳遞的快捷性提前察覺新聞;追蹤性即是對新聞持續追蹤,完善采訪內容,可以通過互聯網與被采訪者保持聯系,便于繼續追蹤;預約性即是先與被采訪者溝通,確定了時間地點后開始采訪工作;調查性是為了發現事情真相用調查的方式完成采訪任務;隱蔽性是不公開身份,需要小型錄音筆、手機等設備輔助采訪;電話采訪顧名思義即是通過電話采訪,等等。
電臺采訪工作的有效推進,需要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之間有效溝通,提煉題材中的關鍵點,在前期準備之時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保證采訪質量。尤其是新媒體時代,記者更要利用先進手段加強與群眾之間的互動,鼓勵公眾參與其中。以實際工作為例,記者需要通過語言將新聞現場“搬到”聽眾面前,使其置身其中引起輿論,所以要將采訪素材第一時間通過互聯網傳遞到電臺,發揮網絡技術的即時性和準確性,使聽眾能及時獲取到周邊咨詢和熱點新聞。除此之外,記者在采訪時要合理利用網絡中的語音功能,將采訪內容經剪輯處理后發送到網絡平臺或微信公眾賬號上,提高采訪的效率和質量。記者在采集新聞信息時要具有敏銳的嗅覺,尋找有價值和意義的新聞線索,經過消化和理解并結合受眾群體的喜好和特點加工新聞,滿足聽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確保新聞真實有效,對受眾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起到教育的作用。
新媒體要求記者要具備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除了要熟練掌握并運用采訪技能,還要學會獨立采訪、提取關鍵信息、完成后期編輯制作等?,F階段,市場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就電臺記者而言,要集新聞采集、信息編輯、信息發送于一體,增強采訪能力、交互能力和文字敏感性,對新聞的分解和加工要有獨立的觀點和認知。電臺也要加大記者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教育內容以專業技能、新聞業相關知識、采訪方法、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等方面為主,使記者能受益匪淺,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電臺記者要注重創新發展,用原創來征服聽眾,吸引更多受眾群體。為了滿足群眾的喜好,記者應深入聽眾群體中聽取其意見和建議,以此為參考標準確保采訪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總而言之,電臺記者應轉變以往守舊的工作觀念,利用現代化手段豐富采訪內容,完善準備工作,還要積極鼓勵聽眾參與其中,增強廣播的互動性和開放性,在未來的工作中要不斷充實自我,提升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虛心借鑒其他電臺的成功經驗,了解群眾、迎合群眾、深入群眾,提升電臺的收聽率,在新媒體時期獲得完美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