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是區別于舊有階級領導下的新聞事業的。在進行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研究時,就一定要回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開端,從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探尋相應的新聞主張。
《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與《萊茵報》是馬恩在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初步探索時期具體的新聞作品,其中蘊含了馬恩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于本階級新聞事業的真知灼見。本文就以《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與《萊茵報》作為案例,結合馬恩時代的具體社會背景,分析馬恩初步探索時期的新聞觀。
20世紀初,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并逐步發展。傳播學自建立以來,各不同人群、不同團體對人類傳播現象從自身研究角度出發,進行不斷研究。根據其階級立場、研究方法的不同,傳播學主要研究對象劃分為兩大流派——經驗學派與批判學派。
經驗學派主張從經驗事實出發,運用可觀察、可測定、可量化的調查數據對人類傳播現象進行研究。而批判學派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角度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式研究。兩個學派在社會觀與傳播觀上有著根本的對立與分歧。
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劃分,雖是在20世紀初才開始慢慢表征出來的,但二者的理論來源都可以從前人的研究中有所體現。而在馬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建設時期,馬恩所代表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就是屬于批判學派。
《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是馬克思寫于1842年2月的一篇政論性文章,在此篇政論中馬克思通過深入地論證普魯士政府最新頒布的書報檢查令,揭露舊有階級的虛偽性。
“整治書報檢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辦法,就是廢除書報檢查制度,因為這種制度本身是惡劣的,可是各種制度卻比人更有力量。”《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是馬克思創作的第一篇政論性文章,但在此篇評論中馬克思對舊有階級的批判也貫穿全文,鮮明地表現出了批判學派對舊有社會形態的批判性。
范式,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共認并共享的思維方式,是在一個時期內,大多數科學家們會接受的某種研究前提。
以馬恩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在進行屬于本階級新聞事業的建設與探索時期,正值封建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共登歷史舞臺的時期。
馬恩在探索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時期,正值資本主義上升階段,資產階級不斷與封建階級相抗爭,并最終演變為德國新興封建階級主導下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革命。
資本的不斷積累,致使無產階級與舊有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馬克思在著作《共產黨宣言》中提出這一觀點,而無產階級在舊有階級的壓迫下,曲折地探索屬于本階級的新聞事業也成為了馬恩領導下無產階級具體的范式。
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關于新聞自由曾經提出過“一片灰色”與“無窮色彩”,暗指普魯士政府表面支持新聞自由,實質否定新聞自由,壓抑個人思想的反動法規。
新聞出版自由,指的是公民在法律范圍內,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過語音形式自由發表意見和創辦印刷媒體或電子媒體的權利。馬恩在進行領導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追尋新聞自由時,當時的情況使得無產階級被迫壓制在封建階級的束縛和資產階級追求新聞自由的大旗之下。《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本是進步分子與封建勢力相抗爭得到的妥協產物,但最后的“表里不如一”使得進步分子徹底失望了——普魯士政府并沒有開啟出版自由的時代,反而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加強并限制了新聞自由。
普魯士的做法也為無產階級提供了經驗,想要爭取屬于人民的新聞自由,就只能依靠無產階級建立起資本歸人民所有的制度,才能根本上保證人民的自由,否則資本高度集中在某一少數階級,實現新聞自由就只可能是一場空想。
新聞法治,是指依法治理和管理一個國家內部的新聞事業,新聞法治效果如何,主要來源于當時所制定的法律是否適合。馬恩時代下的執政階級是普魯士政府所代表下的封建階級與部分資產階級,他們所出臺的法律也是維護自身的利益。
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尖銳地指出普魯士政府的虛偽性:“法律允許我寫作,但是不允許我用自己的風格去寫,我只能用另一種風格去寫!我有權利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但是首先必須使這種面貌具有一種指定的表情!”
法律由執政階級制定,體現執政階級的意志,當時馬恩領導下的無產階級被封建階級與資產階級所壓迫,無產階級新聞發展道路受挫,無產階級新聞法治一直到俄國“十月革命”,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后才得以實現。
1843年,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社論《〈萊比錫總匯報〉在普魯士邦境內的查禁》,首次提出了“報刊,具有內在規律”的觀點。
馬克思認為:“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應該從外部施加任何壓力,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種規律它不能而且也不應該由于專橫暴戾而喪失掉。”
馬恩在探索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時,在不斷與舊有階級相抗爭的運動中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從無產階級與舊有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性中總結出了新聞發展的內在規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聞事業,即使外部強權為它設立多少艱難險阻,但新聞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它將沿著自己的規律不斷擺脫強權,繼續發展下去。有報刊的地方,那里就有新聞自由。
“精神交往”與“物質交往”是馬恩在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面所提出來的一個概念,該概念僅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4年后提出。
馬恩認為“精神交往”與“物質交往”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精神交往”伴隨著“物質交往”而產生,“物質交往”的出現決定了“精神交往”,而“精神交往”具有獨特性,并能反作用于“物質交往”。
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中,馬恩代表無產階級與舊有階級通過揭露與批判進行觀點上的“交往”,馬克思選擇在此時與舊有階級發生聯系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當時的社會存在之上。
早在1819年,普魯士政府就曾出臺過新聞檢查令限制新聞自由,而到了1840年,自由主義已經深入人心,德國也即將爆發資本主義革命,而當時的政府卻逆社會趨勢,引發了進步人士的大批判。
《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為無產階級探索屬于本階級新聞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馬恩認為的“精神交往具有獨特性,并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地位不斷得到提高。”的論點也在當代“信息社會”的表征事實下得到了驗證。
馬恩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無產階級在馬恩和后來人的帶領下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飛躍,助推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馬恩在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上這樣熱情地評價無產階級在歷史上的作用:“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并發展于無產階級不斷壯大的動態歷史過程中。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構成部分之一,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大的意義就是從無產階級先輩們身上學習建設屬于本階級新聞事業的寶貴經驗。
20世紀末,伴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事業受到嚴重打擊,中國成為了國際上少數幾個占主要話語權的社會主義國家。
當今世界格局,雖說社會主義擁有優越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下一社會形態,但伴隨著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的結束,世界格局向美國“一超多強”,單極化世界格局轉變。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賴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國際社會上占有主導話語權,不斷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打壓。
因此,在面對這一國際現象時,探索并發展社會主義國家自身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變得尤為重要。
再看國內情況,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中心的第五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時代,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還不完善,我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國內新聞媒體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新聞媒體相比,也存在著許多不足。
國家要發展,就意味著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新聞媒體行業在當代屬于信息行業的一員,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也是在為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添磚加瓦。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是伴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伴而生的。馬恩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時,其觀點的傳播緊緊圍繞著新聞事業。雖然在馬恩初步探索時期,屬于本階級的新聞自由、新聞法治并未完全實現,但馬恩關于無產階級的思想已經在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展現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正是有了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們前仆后繼的奉獻精神,當代中國才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新聞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