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近兩年來,國內主流媒體將原本餐飲業的管理理念“中央廚房”運用于新聞采編和傳播過程,通過“中央廚房”式的采編流程再造,形成內容集約化生產,提高新聞內容生產和分發傳播的效率,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用通俗的說法加以概括,即“新舊融合、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
全媒體時代,高校的新聞宣傳工作也同樣面臨傳統媒體的機遇和挑戰,探索建設高校版“中央廚房”,進一步提升高校新聞宣傳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實現向全媒體融合的轉型迫在眉睫。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就連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建設順序是從業務平臺逐漸過渡到技術平臺,再到空間平臺。所以,“中央廚房”的建設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急于求成。而高校的當務之急是首先實現“中央廚房”的業務平臺建設。
受制于高校事業單位身份,本身其人員機制不靈活、崗位編制少的現狀導致新聞宣傳工作普遍是“包干到人”:各人負責自己的專業領域,以校報、校園廣播、校園官網和電視臺為主,工作的載體也相對單一,這也就不可避免的導致專業技術人員只是熟悉自己主管領域的傳播方式和專業技能。但是對于全媒體時代新興的傳播媒介而言,新媒體技術和媒介融合等全新載體相對陌生,深諳跨媒介傳播業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這不僅對于原本力量有限的高校宣傳隊伍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也大大增加了其工作量,許多專業人員身兼數職,不僅要應付自己原本的工作,還要學習新媒體知識,導致疲于應對。同時,高校新聞也缺乏系統和專業的業務培訓機制,導致社會上先進的跨媒介傳播業務技能和知識無法傳到高校大門內。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要求,高校的各院系、職能部門和學生組織等紛紛開通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發布部門動態和組織活動信息。新聞輿論工作主體由單一的宣傳部門變成了“以學校宣傳部門為主,其他主體為輔的多元主體共同發布的多層級主體格局。”
但是這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各個媒體平臺相對獨立,而且管理機制松散,缺乏聯動性和合作性,信息無法互通,形成了信息壁壘,如果沒有有效的工作和管理機制,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作用會難以充分發揮,發生負面輿情也無法發揮聯動的作用。
由于黨委宣傳部門的特殊性,所以很多的選題或者新聞素材需要進行主管老師預先審核,這自然設置了議程設置的“屏障”,學生記者更習慣于主管老師分配任務,無法發揮學生對于校園新聞的敏感性以及創造性。
學生記者拿到選題后,進行采訪和寫作,交由老師進行編輯和修改,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反饋以及績效考核機制,會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高校版“中央廚房”的核心是首腦部門:總編調度中心。調度中心成員由高校宣傳部新聞中心的老師搭配新聞傳播學院的專業課老師作為指導,總編調度中心主要負責任務下達的工作。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總編調度中心的成員不需要掌握多重傳播專業技能,作為調度人員的前提首先是成為“多面手”:一方面,校內可以組織各職能部門、學生組織等進行經驗交流和業務培訓,校外可定期邀請媒體的記者、編輯,開設講堂,使其成為“文字記者能出鏡、出境記者會采寫且會操作新媒體”的全能型信息生產者。只有這樣,總編調度中心才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上通下達”的作用。
針對宣傳部門里專業技術人員編制不靈活的劣勢,充分發揮學生媒體的隊伍就極其重要。而打造高校版“中央廚房”,將學生記者隊伍升級至全媒體中心就勢在必行,全媒體中心不僅應當在原有的采編隊伍的基礎上增加新媒體部門、視覺設計部門(包括攝影和攝像兩個業務方向)等順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興媒介載體,而且還應配備不同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指導老師,分設總編調度中心,由總編調度中心的指導老師進行任務下達,采編部門進行新聞事件的采訪編輯、視覺設計部門配合拍照和攝像,再將這一道道制作精美的“大餐”進行不同載體的分發和傳播,實現多媒體整合傳播。
為了打通與職能部門的信息壁壘,成立校園媒體聯盟勢在必行。校園媒體聯盟由官方微博、微信以及校級官方媒體組織和各學院、職能部門、學生組織等媒體平臺等組成,構建起分層次的傳播矩陣。
各聯盟成員從全媒體資源共享平臺上獲取新聞素材并進行再加工,以最符合自身定位與需求的形式發布,同時聯盟成員定期舉行選題通氣交流會,交流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供全媒體中心選用,打破新聞策劃、采寫、編輯和發布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校園媒體聯盟的資源共享和互通有無。
并且,各聯盟成員受到高校宣傳部的管理和監督,確保校園聯盟輿論引導上的一致性,傳播校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