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怡然
新聞感官主義其實是一種新聞意識形態。它的具體表現方式是新聞媒體偏好用辛辣的新聞主題和報道形式,來刺激受眾感官經驗的新聞包裝手法。[1]
這類新聞是用以引起受眾關注、感動、警醒反思的軟性新聞,訴諸感官上的刺激和情緒反應,其目的是增加受眾自發注意力并延長其反應情緒的時間和影響力。其強調的不僅是異于傳統新聞價值的新聞主題及敘事,也同樣注重圖片和影像處理包裹的形式。常用的幾種模式有煽情故事化的文字敘事方式、辛辣刺激性的圖片及配以音樂和煽情的旁白的影像視頻,通過這些方式刺激感官已給觀眾帶來視覺、聽覺及情感上的沖擊。
前人針對新聞感官主義的爭論主要集中在:
(1)新聞報道對感官主義的追求,從一開始使用“標題”吸引目光,到后來從形式上注重感官刺激,漸漸改變了新聞的制作方式和特性?!懊襟w為吸引受眾的關注,在新聞內容的選擇和包裝上表現得更加戲劇化、表面化,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及富有沖擊力的畫面,刺激受眾的生理、心理。這種方式的確提高了新聞的觀賞樂趣,然而這使新聞在變好看的同時,其所擁有的社會監督功能在公共領域內的作用也在被弱化”[2]。
(2)即使觀眾在觀看新聞時愉悅性提高,但這并不會加強他們對信息的記憶,也不會增添對新聞事件與社會問題深入思考的能力,媒體采用的新聞傳播方式是以感官主義為訴求和手段的,即表現方式、敘事和選題等,“反而使受眾局限于審美的感覺和知覺層面,成為膚淺的表層審美傾向。在感官主義的刺激性的信息傳遞手段影響下,受眾對新聞的審美和判斷標準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盵3]最終,新聞淪為后現代化社會的碎片、娛樂化的淺層表達,且僅作為消費社會的一種媒介商品而存在。
(3)辛辣的新聞主題和刺激性報道方式使用過度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雖然帶有感官主義色彩的新聞可以很快得到社會的關注,動員和引導觀眾的情緒,一旦被濫用,它可能會導致失控的社會情緒,負面的社會影響和觀眾的反感。網絡是融文字、圖片及影像于一體的新聞傳播平臺,也是新聞感官主義爭論在新時代的主要聚焦地。尤其針對破壞力和影響力極強的災難性新聞報道,如何恰當、平衡地對待感官主義,避免過度渲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強化報道的深度和社會反思,是網絡新聞媒體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
災難性事件新聞報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災難新聞”,也就是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事件的報道,包括自然性災難和社會性災難[4]。災難性事件突發之時,報道以快速至上。災難的突發性導致報道速度的第一位,快速反應與緊張有序的結合才能使人們在災難發生后對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緒混亂時的心理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
立體、多維度、多層次的發布信息,避免各種轉述以增加報道的可信度。如近年來災難報道多呈現出“兩微一端一網”與傳統媒體并存局面,“中央廚房”的運作機制,各自利用其渠道資源做到的即時播報、動態播報。另外,災難性新聞報道不僅要反映災難的客觀性,還應有“人本意識”,有理解與包容,即災難中的受難者才是“核心”,生命倫理位于報道頂端。但若為了增加點擊率、收視率去追求給受眾的感官帶來強烈刺激,卻忽視受難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當下的災難新聞報道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5]
2014年最后一天,上海發生“外灘踩踏”事件。新華網隨后發布了新聞《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照片背后的警示》,就采用了來源于新浪微博網友傳送的圖片,圖片上印有兩個logo,已然無法分辨該照片究竟出自誰手。新華網之所以選擇使用這張照片的原因也很簡單,盡管這張照片模糊不清,出處難以界定,但是視覺感官刺激確實很強烈。該照片以俯拍的視角,將擁擠不堪的人群一覽無余,更確切地說是將密密麻麻的點狀群體盡收眼底,給人以密不透風、難以喘息的壓迫感和扭曲感,讓受眾眼球聚焦、頓時心塞,煞是費解當事人的無知和愛湊熱鬧。但是,這種照片并沒有把個體的生命放到突出的位置,人群中的人并不能通過俯瞰視角來觀察自己所處的位置和狀態,這張照片的置身事外給人以冷漠的理性和圍觀的感覺,沒有體現人類個體生命的身體或精神所承受的痛苦的真實感,因此,也難以得到大家感同身受的善意回饋和惋惜,更不要說深刻的反思和哀悼,不招致冷漠的回應已實屬不易。
社交媒體的低門檻導致了有時信息無須篩選即可直接上傳至網絡。網絡災難性新聞報道在選用圖片的時候,要嚴格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絕不能膚淺的追求感官刺激,而呈現給受眾令其心理難以承受、消化、甚至易引起負面效應的圖片。這是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職責,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絕不能敷衍了事,不負責任、不計后果的隨意使用新聞圖片。
在眾多的網絡災難性報道中,除了還原災難發生的背景、經過和報道后續消息之外,還有一類報道本著人文關懷的主題,把受眾的內心體驗放在重要位置,還原災難現場當事人的生理及心理狀態,讓受眾在災難中看到個體生命的真實感受,展現生命體在災難中的尊嚴和價值。然而這類報道一旦掌握不好主題的尺度,極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的互動傳播,引起輿論的爭議和譴責。
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爆炸,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對救援人員和各路媒體都帶來了很大挑戰。[6]事故發生后,網絡上用“逆行者”這個讓人心酸又敬佩的詞來代指消防官兵,和一些勇沖前線的人民警察。為向他們致敬,博主@妖妖小精即時創作了漫畫——“世界上最帥的逆行”,打動無數人。隨后,大量媒體轉發報道,稱這些付出了“重大犧牲”的消防官兵與公安民警是“最美逆行”。
就這條新聞報道,網友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和爭議。有網友認為,他們在別人遠離危險的時候,勇敢逆行靠近危險,用自己的生命撐起“安寧”,像他們致敬。也有的認為這樣的行為是不提倡的,民警和消防官兵也是普通人,在這樣危險的“化學品爆炸”現場,不是一般的消防隊員可以撲救的,必須要由化學專業消防隊員才可以到現場參與撲救,這些第一批到達的“逆行者”并沒有科學施救,是白白犧牲,是上級的不作為,并列出一系列的“陰謀論”。
其實,這則新聞被報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反映在悲痛、沉重的事故當天,市民的親身體驗和切身體會;同時,也向仍舊堅守在崗位上的工作者們致敬。新聞的初衷和人文關懷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選材方面太過于追求故事情節化和眼球效應。這種具有爭議性的新聞最后往往會將輿論帶離災難性報道的主題,上升為媒體或個人的不負責任與嘩眾取寵;許多網友提出的問題若得不到解答,該新聞的真實性則會引起更多網友的質疑;甚至許多偏激的網民會借著“國難”的外衣在網上大肆發泄心中的不滿,對相關人士進行語言攻擊。
這類問題需要為網絡軟新聞策劃所注意,圍繞災難性報道的人文關懷主題,必須注意新聞報道的選材,絕不能由于追求眼球效應和點擊率而過度故事化,一定要將風險、爭議和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化,甚至是零化。網絡是開放性的交流平臺和互動傳播空間,絕不能為有心人所利用,假借災難之名,將不善之語,不法之事合理化。
2014年馬航MH370次航班失事,這起災難性事件發生后,牽動著國內、國際敏感的神經,同時也觸發了新時期國人對新媒體時代傳播倫理的反思。
在馬航北京新聞發布會現場,上百名記者用長槍短炮、大小話筒將本就焦急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屬“圍攻”,各色失實報道甚至謠言也一度“滿天飛”,信源的泛濫不斷煽動緊張的氣氛。
除了這些“轟炸”式采訪讓家屬情緒崩潰,某些媒體還發布了家屬相擁痛哭的新聞照片和鏡頭,這也引起了輿論的譴責。很多網友和媒體同行呼吁媒體人自律自尊,做“有人性”的新聞。新媒體時代擁有更為時效性、開放性和互動式的輿論空間,媒體記者的行為時時刻刻都能夠被公開和監督。有些新聞記者為了在災難性報道中另辟蹊徑,利用煽情文字、辛辣圖像、勁爆視頻來引人注目,搶發一手消息,不辨是非真假,不管采訪內容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也不顧當事人和家屬應有的隱私空間和個人尊嚴,只為追求點擊量、閱讀率,而忽略了新聞人應具備的新聞倫理道德。
縱觀這次馬航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國媒體暴露了致命的弱點:“軟文”太多,“干貨”太少,太過于追求感官刺激,流于表象的問題十分嚴重。而實際上受眾所真正關心的實情真相、核心原因、科學證據的“硬新聞”卻均被國外媒體包攬,這即為感官主義傾向對中國網絡災難性新聞報道產生的負面影響。[7]感官主義并不是網絡時代的靈丹妙藥,無論是在傳統媒體,還是在新媒體當中,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的新聞報道才能為人所關注和信服,新聞報道絕不能披著感官主義的華麗外衣,而忽略最為核心的新聞內在:新聞內容、新聞原則和新聞道德倫理。
在大眾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眼球為王的新媒體環境下,點擊率成為衡量網絡新聞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的確,對普通受眾來說,感官刺激強烈的新聞顯然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因此,各大網絡新聞媒體反而陷入了“囚徒困境”式的尷尬之中,誰都不愿意率先放棄這種感官主義的新聞報道方式,所以新聞感官主義在網絡新聞報道中愈演愈烈。[8]
感官主義新聞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其不利的影響,但如使用得當,亦能起到積極的作用,關鍵就在于“理性”。突發性新聞事件通常牽動著國家和社會的心,感官主義傾向一旦把握不好,勢必會在網上掀起輿論的血雨腥風,偏離教育、防患、團結和救災的報道主題及核心。因此,強調恰當利用感官主義必須做到:以“硬新聞”為主,科學揭露災難成因、有效指導救災工作、培養教育民眾防災意識;以“軟新聞”為輔,在新聞報道中顯現人文關懷,關注個體生命的意義,適度報道當事人、家屬及知情人的有關情況。絕不能為了搶“第一手新聞”,造“熱門”“冷門”新聞,而肆意在網上發布或使用不實、不恰當的圖片、信息及視頻。
1.恰當使用新聞素材避免刺激受眾。關于災難性新聞報道的語言、圖片、視頻的選擇要恰當,絕不能不加辨別和甄選,任意使用網友提供的素材。不能只追求眼球效應,而不顧網民和受眾的心理承受力和容忍力。
2.充分評估新聞形式可能引發的社會影響。災難性新聞報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媒體記者在報道新聞前,應預先對社會情緒的反應做出評估。恰當選定新聞題材及新聞形式,以避免新聞經網絡傳播后,社會反應出現“過冷”“過熱”或“過偏”。[8]
3.制定應急預案,隨時調整更新新聞。災難性新聞通常以連續的階段性的報道形式出現,網絡媒體工作者要做好實時監控,隨時留意社會情緒,做足預案,隨時調整新聞報道風格及內容,避免“煽動”“火上澆油”的情況發生。
4.明確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當中的角色。記者在新聞事件當中,理應是一名“信息傳遞者”。若將個人的看法及情緒帶到新聞當中,便成了刻意的引導觀眾情緒。災難性事件往往易引發群眾的恐慌和情緒的波動,網絡又是開放性強的互動平臺。因此,網絡新聞工作者必須呈現科學、客觀、冷靜的新聞以穩定人心,不宜過度渲染悲痛情緒。
5.合理運用新聞呈現方式。在災難性報道中,使用字幕、音效、旁白等一些元素時,要注意不能過度包裝,不能刻意的煽情,要讓情感自然地流露。一旦災難性新聞報道的感官主義傾向特別濃厚,會引起媒體炒作的嫌疑,使得受眾產生反感,網絡新聞媒體的信譽度和公信力也會因此受到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