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關
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人文地理研究所 陜西西安 710128
2018年1月19日—25日西安外國語大學38位骨干教師和三位行政人員在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組織下,來到祖國東南的美麗而文藝的濱海城市—廈門市,參加了由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為期一周的“廈門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學習與研討。此次學習與研討雖然只有短短的7天時間,但廈大“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型學習和教學卻給人帶來強烈的沖擊與震撼,短短一周獲得的關于教育與教學方面的信息、知識和智慧帶給人許多的啟發,引發長時間的思考。
思考一:
在教育行業引入競爭,是大學教育回歸“以學生為中心”辦學模式的重中之重。
目前,國內各個大學,不論“985”、“211”還是普通高校,普遍都出現教學質量下降的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研修班學習的第一天,廈門大學的副校長鄔大光教授給我們做“國際視野中的我國大學本科教育”報告,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目前由于沒有能夠深刻體會到人才培養和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本科教育給大學帶來的長遠好處,導致目前國內各個大學對教學的不重視。其深層次的原因是教育缺乏競爭。眾所周知,我國的高等教育是一個特殊行業,享受種種政策保護,是一個在溫室中發展成長的行業。高等教育缺乏真正意義的競爭,盡管目前生源匱乏但各個高校基本沒有真正的生存壓力和危機。由于缺乏真正意義的生存危機,自然沒有憂患意識,必然只會務虛不務實,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忘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鄔大光教授認為大學教育有四個任務,分別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但是根本的任務在于人才培養。培養出“具有世界眼光,具有管理、治理和引導世界”能力的未來人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想讓高等教育回歸根本,根本解決之道是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引入競爭因素,“溫室中的花朵,永遠不可能擁有強健的生命力”,減少高等教育的一些不必要的政策保護,給民辦院校更多的辦學權利與自由,讓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展開公平自由的競爭,將公辦院校置身于與民辦院校相同市場環境下,讓其面臨與民辦院校一樣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危機,幫助其樹立充滿憂患與危機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各類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一起認真思考生存之道:只有“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中心”的辦學模式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不重視教學的辦學模式,在殘酷的競爭下注定是走不長遠的。所以引入競爭因素,是國內高校回歸“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模式的根本舉措,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思考二: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必須貫徹到每一位教師的每一次如法的教學活動中,大學教育才能真正成功。
這一教育理念分別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別敦榮教授的“現代大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報告和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郭祥群的“如何上好一門課”報告中得以深刻闡釋,讓人受益匪淺。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求重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體落實于每位教師每門課程的每次教學活動中。每一位教師對每一次教學活動的高度重視,認真、得法的準備,富有藝術性地教授以及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積極探索、改革與反思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那么大學教學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別敦榮教授和郭祥群教授鞭辟入里的分析讓人茅塞頓開。
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首先要求每一位老師在教授一門課前,先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充分了解即將要教授的學生。要了解學生以前修學過哪些課程,成績如何,特別要重點了解與該門課程有關的先修課程,學生的學習情況;要了解學生目前智力已經成熟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了解學生目前的認知特點和所處階段;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就是了解他們愛看什么、聽什、想什、做什么。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其次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在各個方面進行調整。
①在教材選用設計時,一定要改變教師講授一本書,學生學習一本書,考試內容局限于一本書的“一本書教學”。“一本書”的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知識結構單一,千人一面,難以適應多元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個性受到束縛,難以培養創新意識,弊端重重,必須改革。教材選用設計時要向開放體系轉化,做到“基于教材,無限延伸”,即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僅僅局限于一本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還要給學生推薦閱讀相關著作、期刊文章、專著,關注相關網上論壇,參與網上討論等,讓學生思維的觸角無限延伸,給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構建個性化學科知識體系,拓展學生多元的思維空間,培養出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②在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時,傳統的以教材章節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的方法一定要改變,要轉變到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內容。現代教育理念認為:一位僅僅會“講”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好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善于對學生的“學”進行設計,善于從問題出發,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好老師善于讓學生了解每門課甚至每堂課要解決的問題,善于設計合理的問題,好老師的每堂課都以問題展開,好老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在教學方法設計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組織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大學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而沒有變化性,很容易讓大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學習的動力與興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要求在教學方法設計時一定要多元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看人下菜碟”,采取“權變式”教學方法,把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示范性教學、情景模擬式教學、角色扮演式教學、案例教學、分組討論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實地考察、翻轉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應用到不同情景下。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教學。
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最后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施時,一定要有高度的教學藝術與指導藝術。只有同時具有高度的教學藝術和指導藝術的教師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如果說教學的設計要講求科學,那么教學的實施就要講求藝術。教學實施過程中有兩條線—明線與暗線。
明線就是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這時就要發揮教師教學的藝術。懂得教學藝術的教師不會包辦課堂全部的課時,會將一部分學時交給學生,不代替、包辦學生的學習,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摸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完整的學習過程;懂得教學藝術的教師知道何時發問,何時點撥、何時與學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懂得教學藝術的教師經常注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暗線就是課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這時就要發揮教師的指導藝術。懂得指導藝術的教師在對學生課后學習進行指導時,總是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感受他們的思維過程,尊重他們的思維成果,多看學生思維中的合理因素,給與及時的肯定和鼓勵;懂得指導藝術的教師總是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個性化發展空間,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發展個性化學習。
思考三:
學校對教學的高度重視,對教學過程的嚴格監控與管理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得以實施的保證。
廈門大學教學比較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校方對教學高度重視,對教學實施嚴格的過程監控。校方長期堅持把教學工作納入校長辦公會的重要議事日程,每年研究部署各項工作時,始終將教學工作作為全校最基礎、最重要的頂層設計來進行謀劃研究。
廈門大學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障“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實施,包括:①本科教學自我評估。廈門大學每年在學院全面自查的基礎上,成立若干評估專家組,對各學院本科教學工作進行檢查,并及時反饋至各學院,督促整改,建立了完善的“自我檢查、相互觀摩、典型示范、及時整改”的自我評估機制。②常態數據監測。學校依托教務管理信息化平臺,動態采集日常教學運行基本數據,監測教學質量,并以每學年的《本科生教務基本情況統計表》和《廈門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呈現在廈大師生面前。③本科課程教學測評。學校每學期以隨堂測評的方式開展本科課程教學測評,根據測評結果編制分析報告并反饋至相關學院和任課教師,對測評成績較低的教師實行約談、聽課制度,幫助教師改進教學。④學生學習經歷調查。學校基于學生學習增值的理念,每年開展新生、畢業生學習經歷調查。基于調查結果,每年形成《學生學習經歷調查報告》,為進一步改進教學提供了實證依據。⑤日常質量監督機制。學校建立了包括教學督導制度、校長聽課日制度、日常教學檢查制度等制度,形成利益相關方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共同參與的監督體系。⑥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從教學能力提升、咨詢服務、改革研究、質量評估、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工作,通過搭建教學觀摩平臺、開展教師教學培訓、建立教師教學檔案、促進教學資源共享等系列措施,在促進全校教學質量提高等方面取得成效。
廈門大學對于每一門要教授的課程都要求有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材、教學參考書、延伸閱讀材、書面教案、電子教案、課程設計、教學進度安排等。對于每一門課都要求有一定比例的課堂討論,每門課都要布置作業,一些重要課程,會給授課的老師配備一到兩名助教幫助批改作業。在課程教學結束后,有課程評價。課程評價呈現多元化特點,有過程評價、發展評價和全員全要素評價,對大學生的每一個學習活動,包括課堂發言、課堂研討、匯報、作業、考試都進行評價,以客觀評價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廈門大學非常強調授課教師授課前一定要了解學生,在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情況方面的做法也非常值得稱道。學校建立了一整套學生學習經歷調查機制。通過大數據系統搜集每位大學生個人背景、課堂學習體驗、課外學習體驗、學習性投入、學習收獲、學校歸屬感等6大模塊數據信息,根據數據信息,每年定期編制《新生學習經歷調查報告》和《畢業生學習經歷調查報告》,為授課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學習趨向以及實施具體教學工作提供精準依據。
廈門大學還特別重視搭建將課程評估、教學培訓與教學比賽融為一體的教學比賽平臺。學校每年舉辦各種教學比賽,如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英語教學比賽等。通常比賽分三個階段:學院先舉行院級選拔、學校再舉行初賽與決賽,時間跨越春秋兩個學期。在此期間,組織對參賽課程進行督導聽課,并對院系選拔出來的選手進行為期一周的教學培訓,配備名師當場點評指導。由此將教學比賽由一個競賽節點轉變成一個教學活動全過程,將教學比賽與課程評估、教學培訓融為一個整體。比賽結束后表彰時還結合比賽的點評、總結,開展優秀選手的教學示范觀摩。由此真正實現了教學比賽“重在過程,重在提高”的原則,搭建一個青年教師相互交流學習、提升教學能力的示范平臺。
總之,要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就必須在教育行業引入真正的競爭,就必須貫徹到每一位教師的每一次教學活動中,就必須對教學過程實施嚴格監控與管理。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構建知識與技能,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動性,這就是廈門大學成功的教學給我們帶來的借鑒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