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
瀘州市 路學校 四川瀘州 646000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是美術課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這大大的激發了各地美術教師開發地方文化藝術資源的積極性,為開發和利用地方美術資源指明了方向。
認真研究教材,我們會發現國家的美術教材中的課題拓展性是很強的,我們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本地的人文和地域特征進行教材的挖掘,在原教材三維目標的基礎上開發出更適合本校學生的課題,旨在讓課題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理解接受,讓學生把生活和藝術更好的鏈接起來,創造出更貼近生活的作品,從而讓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五課《面具》是孩子們喜歡的一個課題。面具歷史悠久,它的演變與發展,與種族的信仰、社會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以及地域、種族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的體系,風格迥異,有的滑稽怪誕、有的粗狂奔放、有的猙獰恐怖、有的質樸天真……而通過調查了解我們瀘州合江白鹿鎮的“儺戲”被收入了四川省非物質遺產,被儺戲專家稱為現階段我國最原生態的儺戲。瀘州儺戲面具粗狂奔放、色彩豐富、造型獨特,在瀘州合江的文化館有合江儺戲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和視頻資料,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地方美術資源,而且還有了豐富的資料,所以我在《面具》一課的基礎上拓展了課題有了《儺戲面具》一課。
專家告訴我們:“要上好地方課程的美術課,課前要對有一定數量與質量的原始資料進行學習、積累與分析尤為重要。在大量與本課題有關的文字、實物與圖片資料中,教師要善于甄別選取與課本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相適應的教學資源,并提煉出其中的美術元素(如形態、功能、材質)所蘊含的美學價值以及文化意蘊(如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情感與價值觀)。
在《儺戲面具》一課中,在對儺戲來歷的探究中,就要正確引導學生,摒棄其中的消極因素。充分的挖掘儺戲面具的人文性和藝術性。讓學生知道雖然儺戲產生于巫術和祭祀活動,產生于鬼神文化,但那是由于當時人類受認知水平的局限,無法對生活和自然中很多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所致,跳儺戲是人們在精神上戰勝現實中困難的一種方法和寄托。它承載著人類的精神訴求和審美訴求。要把學生的目光聚焦在儺戲的人文性和藝術性上,喚起學生內在的知覺,把關懷的對象從有形的物質文化延伸至非實體的人類文化,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反思,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福建省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員鄭寶珍概括過現在鄉土美術校本課程發展的新問題:一是能夠認識到“地域”的重要性,但思路拓展不夠,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關于“本土”與“多元”的辯證思維;二是受限于鄉土美術本體及媒體特性,缺乏媒材與表現方式的創新,未能全方位、多維度激發學生體驗與感悟鄉土美術;三是過于關注傳統,缺乏與當代生活的聯系,遠離學生生活,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這些問題,作者通過三方面對鄉土美術課程建構進行理論性探索:一、源于地域,不囿于地域;二、源于鄉土,不囿于鄉土;三、源于傳統,不囿于傳統。受此啟發,我認為對于鄉土美術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應是有價值和創新的,不能囿于地域、鄉土和傳統,照搬照拿。
基于此觀念的啟發,我在《儺戲面具》一課中,把技能目標定位在:“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儺戲面具的藝術特點,能對各種材料進行大膽想象,巧妙運用于造型表現中,豐富學生的造型語言。”在本課中我結合原教材中學生作品的特點,大膽的讓學生在制作材料的選擇上進行創新,充分的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源,尋找制作面具的材料。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們選擇了:果盤、簸箕、羽毛球拍、乒乓球拍、樹葉、吸管……等材料,學習應用剪、卷、貼、刻等技法進行大膽的創造。
“地方傳統美術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其最終指向美術課堂教學和學生終身發展。美術教師應樹立良好的課程觀和課程意識,磨練教學技藝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及時提煉和積累教學實踐經驗,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各指標體系的難易度,形成于學生成長和美術學習能力相適應的傳統美術文化教學方法,讓民族傳統美術薪火相傳”。 在挖掘和探究地方美術教育教學工程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麻煩,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充分的挖掘和了解本土的美術資源,多讀關于美術人類學、民族文化學、考古學等書籍,以拓展“美術與人文”領域的知識面;關注和學習地方文化,不要流于形式,而要認真的思考和研究本土文化,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引入到美術課堂,使美術更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