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高校在生態毒理學科研領域人才濟濟、成績斐然,但對生態毒理學教學卻重視不夠,有的學校甚至還沒有開設生態毒理學課程。相對于科研的日新月異,教學的發展卻較為緩慢,教學與科研之間的不平衡勢必會造成科研發展的后續動力不足。為推動生態毒理學教學的發展,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讓更多的高校開設生態毒理學課程,借助“第五屆生態毒理學學術研討會”的平臺,《生態毒理學報》編輯部于2018年4月在大連組織召開了“生態毒理學教學研討會”。這是繼2017年8月在太原舉辦“第一屆全國環境毒理學與生態毒理學教學研討會”后的又一次盛會。
“生態毒理學教學研討會”旨在為我國從事生態毒理學教學的教師提供一個交流與研討的平臺。此次研討會以“專題報告+討論交流”的形式開展。山西大學的孟紫強教授講解了生態毒理學誕生的簡史及生態毒理學的應用,并對當前我國生態毒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等進行了探討;南京大學李梅教授介紹了基于南京大學“三三制”教學改革的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提出了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的可行路徑;大連理工大學的鄭洪波副教授分享了基于主動思維的課堂教學與考核方式。這些老師們的報告為生態毒理學的教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有益啟示。來自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山西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的60多位老師參加了會議。與會老師積極介紹了各自的教學和科研成果,并針對自己學校在開設生態毒理學課程中的困惑和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一致認為生態毒理學課程有著廣泛的需求,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生命力。此次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為鞏固會議成果,提升教學質量,《生態毒理學報》特開設“生態毒理學教學專欄”,本人非常榮幸地受邀擔任專欄的特邀主編。此教學專欄為《生態毒理學報》常設專欄,將根據稿件數量和質量情況,不定期地在學報各期正刊發表。凡是針對生態與環境毒理學教學開展研究的論文均在報道范圍中,投稿時在欄目中選擇“教學專欄”,稿件經過外審和終審后錄用發表。首期教學專欄發表2篇文章:一篇是浙江工業大學孫立偉撰寫的“基于斑馬魚的水生生態毒理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另一篇是南京大學李梅撰寫的“創新實驗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希望今后從事生態和環境毒理學的各位專家學者踴躍投稿,讓這個專欄為生態毒理學教學搭建起交流的平臺,推動生態毒理學在全國高校的開設,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