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華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66)
目前,新媒介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電視新聞節目的受眾,電視節目在傳播渠道、新聞時效方面的競爭力逐漸弱化,許多電視新聞節目因而開始嘗試整合電視傳播及新媒介傳播渠道,研究并探索新的新聞傳播模式,調整素材來源渠道與節目傳播策略,以期適應時代的變化,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
電視新聞節目相較于報紙新聞及廣播新聞在節目形式、報道方法等方面具有優勢,對采訪的畫面和同期聲進行精心的編輯整理,加以字幕、特技等后期制作,最終在新聞欄目里采用聲畫結合的方式向受眾呈現完整的新聞內容,還可以新聞直播與新聞熱線等方式與受眾進行互動,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新聞事件報道最為主流的方式。但同時,一般的電視新聞前期準備時間較長,只在某一固定時段播出,一旦錯過這一時段,節目就結束了,且缺少及時有效的反饋方式。這一不足在新媒介生態下暴露無遺,成為影響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電視新聞節目素材來源于生活實踐、社會熱點、群眾爆料及重要的時事政治文化活動等,當記者對新聞素材加以采編制作需要一個過程,受播出時段的限制,時效性相對弱一些。在新媒介生態下,信息的傳遞更多地是依靠網絡渠道,電視新聞節目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官方網絡反饋等渠道,及時抓住新聞線索,新聞數量與采編效率更加具有優勢。就拿夏季沿海地區的臺風為例,電視記者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多機位高清攝像機、衛星直播車等參與其中,出鏡記者擁有優秀的現場把控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可以在臺風登陸的第一時間,在電視直播節目和新媒介平臺同時展開直播。新媒介環境下,電視節目可以實現單一傳播向多元傳播的轉變,從意識形態導向向用戶需求導向轉變,從單向報道向雙向互動的轉變,提高用戶參與度。
在新媒介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推廣與傳播可以突破以往電視節目在傳播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以更加靈活而具有彈性的方式向受眾傳播。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介環境下,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及傳播技術進行推廣,比如地方廣電的官方網站主題頁面、視頻網站首頁推介、節目官方網站等渠道進行節目宣傳與品牌傳播,并且利用網絡渠道實現與受眾的實時互動,收集受眾的意見與建議,從而實現品牌推廣、素材收集、節目傳播等目的。廣東廣播電視臺自有的“觸電新聞”APP,目前大部分新聞事件的采訪,記者在完成采編后,先將編輯完成的新聞內容在新媒介推出,然后再在固定時間段的電視新聞欄目推出,以滿足不同受眾的收視需求,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在新媒介生態下的電視新聞節目,應當以新媒介及全媒體為參考因素,調整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樹立節目品牌,以穩定固定受眾;堅持內容為王,以保證節目質量。《廣東新聞聯播》作為當地王牌新聞節目,受眾穩定,觀眾認同感強,因其在廣東地區的權威發布地位,在重大時政報道戰役中,競爭優勢十分明顯。2018年3月3日,全國兩會第一天,在2018年全國兩會省級新聞聯播移動傳播3日榜中,《廣東新聞聯播》以移動傳播指數82.00占據榜首。在自有平臺APP傳播方面,廣東電視臺的自有APP“觸電新聞”憑借在播放量和發文量等方面的出彩表現奪得第一。“小屏”與“大屏”在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的聯合優勢,已經不言而喻。
電視新聞節目品牌的樹立,依靠的是節目包裝與節目內容,前者可以依靠節目定位與形象塑造,將節目的制作理念融入節目包裝中,明確節目定位于新聞類型,并突出節目個性與制作特點,節目與其聲音、動畫、特效等包裝要素融合成一個整體。
在節目內容方面,電視新聞的優勢在于,記者和攝像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員,對于素材的取舍、內容的把控、輿論引導的方向,以及電視畫面的剪接,都具備足夠的經驗。“全民狗仔”的時代,雖然人人可以拿起手機、相機拍攝,第一時間在網絡上直播。但是,新媒介中大眾的傳播是否客觀全面,是否不利于輿論的引導,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這些是電視新聞記者有能力把控的。具備時效性與深度并且傳播正能量的新聞節目內容,更加容易給受眾以深刻的印象,并且提高受眾的忠誠度,比如《焦點訪談》,強調觀點輸出,正確的輿論導向,并以事實基礎為觀點理論,憑借其報道的深度很快建立了好的口碑。
新媒介生態下,移動網絡終端的廣泛普及,使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受眾可以從更加便捷的渠道接收信息、傳遞觀點并表達訴求,網絡平臺成為各種觀點相互對撞的戰場,普通受眾很容易受到影響。新媒介的傳播不乏一些“獵奇”“特殊個案”得到少部分受眾的追捧,此時電視新聞節目就要發揮其權威性與專業性的巨大優勢,對各方評論加以平衡,發揮電視新聞節目的巨大公信力與權威性,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
新媒介平臺中的觀點對沖,很多時候都較為單一、片面而偏激,比如是否應該“抵制日貨”等話題,吸引了很多受眾的關注,并且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爭論,甚至成為網絡暴力及實質暴力的導火索,為此電視新聞節目要積極引入具備專業眼光與權威性的評論員與學者,憑借其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與深厚的知識儲備,透過“抵制日貨”的表象,看清雙方爭論的本質,進而加以深入解讀,從而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愛國主義,引導關注明確當前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趨勢,以此來提高電視節目的權威性與公信力。電視節目應當明確自身的權威性,并善于利用自身公信力,以更加和諧、公正、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并引導正確的思維方向。《廣東新聞聯播》欄目最新一項改革,在欄目中增加了新聞評論的數量和頻率,請省內專家對新聞大事件深入剖析,引發觀眾對新聞事件的深入思考,以傳播正能量。
新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應當對當前的媒體環境有所了解,并積極主動地融合電視媒體之外的其他媒體形式,如期刊、報紙、廣播、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節目APP等,借由更多的傳播媒介吸引受眾關注,并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半徑。電視新聞節目對于新媒體的有效應用,可以拓寬節目的傳播渠道,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同時利用新媒介生態下的馬太效應,憑借更加豐富的傳播渠道,收集更多的信息資源,與更多的媒介渠道達成合作,以此提高收視率、訂閱量、點擊量與評論數。實現新舊媒體之間從“相加”到“相融”帶來的新變化。
電視新聞媒體還可以利用新媒介提前發布節目預告,為節目的傳播進行預熱,比如在網絡上拋出一個熱點話題,引導受眾基于客觀公正的立場進行評論,收集受眾觀點與意見,并與電視新聞信息加以整合,對這些觀點及意見加以分析與評論,發揮節目的觀點的深度,從而起到引導社會輿論,并提升節目影響力的效果。
在新媒介生態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需要以各種信息媒介為依托,拓展新聞素材的渠道來源,以更加具備深度與廣度的節目內容來樹立節目品牌,平衡各方言論,引導社會輿論,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以提高節目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