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韻
(佛山電視臺,廣東 佛山 528315)
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可以通過運用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及時獲取或傳播新聞信息,并借助新媒體自身的獨特優勢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為了能夠使得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作用能夠在新聞節目中得到充分發揮,加強與受眾者之間的高效互動交流,達到整體提升節目質量的根本目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有必要靈活轉變自身風格,不斷滿足受眾群體多樣化的新聞節目需求?;诖?,本文將著重圍繞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節目主持人風格的轉變方法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持續發展,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社會功能得到極大豐富,人們對于新聞節目也逐漸產生多樣化需求,并且對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得廣大新聞節目主持人開始面臨著風格轉變的現實問題。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節目的內容與形式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樣化,對于新聞節目主持人而言,其首先需要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樹立起正確的政治導向,正確意識到自身在社會中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此外,新聞節目主持人還需要具備扎實的業務能力、良好的應變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面對突發狀況時主持人能夠隨機應變,而在平時的新聞節目主持工作當中,主持人需要同時熟練掌握采編、播出等各項專業技能,一方面使得自身能夠深入參與到新聞節目制作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挖掘新聞內容,彰顯出其應有價值。新媒體時代使得各新聞節目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尤其是將各種新媒體技術靈活運用到新聞節目當中,也使得相比于以往傳統新聞節目,其更加具有生活化與平民化的特點,更加貼合受眾群體,因此也要求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風格應當朝著多元化、個性化、平民化的方向轉變,從而使得主持更加靈活有趣、充滿吸引力。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開始變得更加立體,不再是單一的、刻板的主持人形象,而是能夠給受眾留下帶有唯一性印象的個體形象。作為新聞節目主持人,不僅需要結合節目要求進行個體形象的展現,同時也需要擔負自然人的使命和責任,結合受眾對自身期待和傳媒道德標準進行形象的塑造。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新聞節目的競爭加劇,要求主持人在達到這些要求的同時,實現個人魅力的傳遞,完成更加立體的角色展現。在各種角色要求之間,則存在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關系,需要通過調整、約束和克制才能以個體為載體更好地為節目服務,實現對各種角色關系的調和,達到有機統一的水平,繼而使自身以整體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實現對立體角色關系的妥善處理。因此作為新媒體時代新聞節目主持人,需要加強自身良好立體角色的維護,以便憑借個人魅力促使節目被更多受眾喜愛。
在新媒體平臺上,各種電視新聞節目開始煥發生機。與此同時,受眾對新聞節目也開始產生多元化需求,對節目主持人也提出了多元化的標準,促使主持人向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過去由個性主持人或明星主持人網羅全部受眾的局面遭到了打破,受眾開始結合自身喜好進行節目收看。作為主持人,則需明確自身發展角度,對部分觀眾興趣、愛好進行迎合,才能展現自身群體價值,增強節目的針對性。為此,節目主持人需要結合節目宗旨和特定群體需求進行主持風格的調整,體現出具有指向性的風格特征,從而為特定群體接受。例如,《新聞故事會》主持風格就帶有語言樸素、內容生動、敘述簡潔等特點,更適合老人和孩子收看。因此,作為新媒體時代成功主持人,勢必要實現風格的個性化轉變,才能更好吸引節目特定受眾群體,達到節目預設要求。
作為充滿個性的新聞節目主持人,不僅需要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良好新聞素養,同時也需要依靠語言對自身人格魅力進行承載。而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節目風格變得多元化,主持人也擁有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可以展現自身獨特語言風格。為拉近受眾與自身的距離,越來越多的主持人開始采用更加簡約、通俗的語言風格,以達到親民的效果。例如,著名的電視新聞主持人白巖松等人,在語言表述方面都如同在受眾身邊進行親切交流,運用百姓的語言進行表達,給人一種久違老朋友之感。就目前來看,新聞節目主持人或采用飽含生活情趣的語言進行百姓故事的講述,或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體現自身智慧特征,也有降低重心采用通俗易懂語言的節目主持人,慣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進行新聞內容講解。因此總體上來看,新聞節目主持人風格呈現出了更加親民的特征。
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接收、獲取新聞信息資訊的途徑和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人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大事小情也開始成為新聞節目的主要內容,例如生活糾紛、鄰里問題等等。此類關乎民生的新聞內容也吸引了一大批受眾群體,因而考慮到民生新聞的自身特性,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節目主持人需要從以往嚴肅、正統的播音主持風格轉變為日?;?、平民化、生活化的風格,從而擺脫新聞節目“高高在上”之感,更加貼合人民群眾及其日常生活,由此有效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比如說在某檔民生新聞節目中,新聞內容多來源于當地居民,因此在進行新聞節目主持時,主持人通常會運用標準普通話字正腔圓地進行新聞播報,但在新聞內容播報最后的點評階段,主持人則會根據具體新聞內容靈活穿插使用當地俚語或是方言進行評論,使得當地受眾群體能夠更好地了解新聞真相。此舉不僅可以有效增強新聞節目的趣味性,使得受眾群體在收看、收聽新聞節目時能夠獲得良好的愉悅感,同時也可以使得新聞節目主持人同受眾者之間產生共鳴,主持人也從原本一板一眼的角色形象轉變為符合公眾期待,肩負社會道德責任與使命的個性化、立體化形象,從而在新聞節目中得以充分展現主持人的獨特個性與強大的個人魅力。
新聞節目的一大重要目的在于將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廣大人民群眾。人與事則構成了新聞最為重要的兩大核心元素,由于在新媒體時代下,相比于互聯網、手機媒體等新興媒介,新聞節目在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方面的優勢并不明顯,因此需要主持人另辟蹊徑,通過深入挖掘新聞內容,主動運用多樣化的觀點和角度對其展開深入剖析,從而在有效形成獨特主持風格的同時,可以充分發揮新聞核心價值,有效提高整體新聞節目質量。例如著名主持人張越在某次同媒體交流時說到,以往其在主持新聞節目時,習慣先聲奪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與思路推進節目,并沒有過多考慮來賓、受訪者的情緒與感受,因此雖然自身在節目當中大出風頭,但卻未能達到最初邀請嘉賓或來訪者進行訪談的根本目的。因此后期張越主動深入各社會階層,親自與不同群體如農村婦女、都市白領甚至吸毒、服刑人員等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主持新聞節目中更加注重新聞內容本身,同時也更加注重傾聽嘉賓與受訪者的心聲,以謙遜的姿態和敏銳的角度主動向其提出各種問題,并由此展開深入分析。在節目下其也通過積極聽取、采納廣大網友以及觀眾對其節目主持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議與意見,從而不斷提升自身主持能力,實現新聞節目主持風格的有效轉變,使得新聞節目得以更加貼近觀眾,有效踐行了新聞節目的根本宗旨。
新媒體時代使得新聞節目的形式與內容呈現出典型的多樣化發展特點,為新聞節目主持人形成多元化、個性化的主持風格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節目主持人還需要切實根據具體新聞內容以及廣大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新聞節目形式,用以深刻展現新聞內涵,有效完成新聞價值的傳遞。如對于訪談類新聞節目而言,主持人便可以根據具體民生新聞,采取說與評相互結合的方式,并積極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是群眾代表作為嘉賓,在營造一種親切談話氣氛的過程中,以類似交談的方式完成新聞的播報與評論。而主持人本身也需要在堅定自身政治立場的基礎上,主動站在群眾的角度上思考、分析問題,針砭時弊,從而有效散發出獨特的人格魅力。
新媒體時代對新聞節目主持人提出了眾多全新的要求,受此影響,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風格也逐漸向個性化、親民化轉變,主持人角色也更加立體。新聞節目主持人應當充分立足具體新聞內容以及節目要求,盡可能采用口語化的內容,靈活運用多樣化的節目形式并緊緊圍繞人與事展開新聞報道,完成新聞節目主持工作,從而可以在有效轉換自身主持風格的同時,能夠為廣大受眾群體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服務,呈現出更加精彩的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