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晚添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12)
和諧社會大背景下,賦予了人們更多的話語權。信息時代,人們能夠通過各種渠道來表達自己意愿和獲取新聞,使得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市場競爭力逐漸下降。基于當前現狀,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逐漸突破節目形式限制,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創新。
大數據背景下,人們每天被各種形式的網絡文化包圍。在良莠不齊的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催生出數量眾多、規模不一的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這其中有些節目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增加收聽率,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娛樂化、庸俗化。通過選取那些極具爭議的話題當作新聞的賣點,給予受眾不良的心理暗示。在節目中為了投其所好,使用低俗的語言。然而廣播新聞評論節目肩負著主流媒體的責任與使命,必須為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而此種現狀不利于節目的健康穩定發展,博眼球只能獲得一時的關注,想要長久地經營,必須確保節目價值取向健康積極,提升節目自身的人文價值及主持人的主持水平。
當前一些廣播節目中,不僅是新聞評論節目,一些生活、娛樂、文化等各類型節目,主持人通常需要負責采編、制作、播出等業務,一人身兼數職。這主要是因為廣播電臺對于節目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不到位,使得節目主持人的工作量增多,導致節目的質量得不到保障,播出效果不佳。特別是廣播新聞評論類節目,對于新聞的評論是播出的重點內容,對于主持人、參與評論的嘉賓、評論內容及結構的要求都較高,需要整個制作團隊進行設計、策劃和打磨。如果制作團隊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僅僅憑借主持人一人之力來經營節目,此種方式雖然會在短時間內能吸引一些聽眾,但是從長遠來看,由于缺乏強有力的后盾,過度消耗主持人,對于維護節目的形象和播出效果很不利,嚴重的還會對廣播電臺的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上述不合理的節目制作與管理方式均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整體架構造成的,因此廣播電臺必須重視對此問題的解決。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而廣播電臺作為傳統媒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有實現與新媒體的互相融合,為受眾呈現有態度、有觀點的新聞評論,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廣播電臺工作人員并未意識到融合的重要性。廣播電臺不具備豐富的畫面,只能通過聲音和內容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一些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播出形式仍舊是以主持人與嘉賓為中心的說教式評論,欠缺與受眾的交流,沒有充分發揮出媒體融合的優勢。也存在少部分廣播電臺對節目的包裝和宣傳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情況,此種單一的傳播方式在融媒體時代中的劣勢會逐漸顯現出來。
長期以來,由于一些社會結構和相關部門對廣播電臺新聞媒體了解不夠,對于媒體采訪沒有一個理性的認識,甚至存在誤解,導致經常出現拒絕接受采訪、公布消息、澄清錯誤等狀況。此種情形,使得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無法實現對社會熱點新聞的跟蹤報道,無法將事件的發展動態及時向受眾反映,造成節目未能將新聞的整體面貌呈現出來,無法開展深入的輿論監督工作,制約了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從事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專業人才匱乏,大部分廣播電臺缺乏健全的廣播評論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廣播新聞評論人才的流失。而且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其能夠根據新聞內容的不同,靈活轉變角色及評論方式。而從事廣播評論工作的人員中其自身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有待加強。
只有制作出極具感染力及親和力的節目內容和展現形式,才能促進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避免因盲目追求轟動效應,而忽視正確的節目價值取向。更應該杜絕夸大新聞事實、功利性炒作等違背廣播人原則的傳播形式,要始終堅持給予受眾正確的輿論價值導向。在制作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過程中,應將節目內容放在具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事件上,加大采訪力度與獲取信息深度,以獨到的思維和見解挖掘新聞內在價值,始終秉持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態度,體現新聞的本質。同時廣播人應具有敏銳的新聞嗅覺,當發現新聞線索后,應在第一時間安排記者針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等線索進行全方位的采訪。采訪工作要有始有終,不能只關注開頭,而忽視了過程和結果,必須對新聞事件本身負責、對受眾負責,堅持不懈的進行追蹤報道。而主持人不僅要針對新聞及時發表評論,還應通過評論嘉賓及專家的點評深入剖析新聞,并對新聞事件中的人物言行正確引導,促使問題得到改善和解決。
近些年來,為了獲得更佳的節目播出效果,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逐漸向選題寬泛化,角度新穎化的趨勢發展。想要從數量眾多的新聞事件中擇取獨具價值的評價話題,這對制作團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評論內容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節目的水平和受歡迎程度,因此要求從事廣播新聞評論的相關工作人員應不斷提升自我的政治理論素養,具備探索新熱點、新問題、新情況的能力。新聞評論不僅要關注社會事件,還應側重于人民群眾關心的黨和國家的新戰略、新決策。
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應加大新媒體建設力度,為了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應轉變傳播方式,創建數字化平臺,突破傳統播放條件的制約,豐富評論內容的表現形式,將文字、圖片、音頻等有效融入。同時,創新節目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將廣播與新媒體有機融合,結合新聞評論節目特點與不同受眾,增強節目播出形式的個性化。依靠新渠道、新技術的優勢,轉變落后的經營模式,重視與受眾間的互動,及時獲取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優化節目的內容和評論形式,打造更加個性化的廣播新聞評論節目。
對于新聞話題的選取,應結合受眾的實際需求,能夠通過新聞的評論幫助其解決問題。同時對于評論嘉賓的選取,應綜合考慮其身份、工作閱歷及社會影響力,最重要的一點要考慮到嘉賓與評論話題的匹配度,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節目收聽效果。當前,多數新聞評論節目模式為首先客觀陳述新聞事實,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評價,以此來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為了增強節目效果,可以對新聞展開更深層次的解讀。通過記者現場追蹤、觀察員深度分析以及網民的個人觀點等各種形式相結合,以更加廣闊的視角探索新聞的本質意義。
一方面,廣播電臺應健全和完善廣播評論機制,為評論人才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加大對廣播新聞評論人才的培育力度。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強化人才的基礎理論知識、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并通過實踐活動增加經驗積累,為節目的采編、制作和播出效果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主持人的水平直接影響著節目的播出效果。因此,應著重選拔與培育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提高其綜合能力,以更好的狀態駕馭廣播新聞評論節目。
綜上所述,隨著新聞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得廣播電臺行業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想要在高壓競爭下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審時度勢結合發展現狀及當前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的創新實踐策略。從而提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播出質量,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