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電視娛樂節目與日俱增,但內容質量確是明顯的良莠不齊,在新媒體時代下,“內容為王”的繼承與發展已逐漸被這類節目所忽略,節目同質化、泛娛樂化、模式化問題日益嚴峻,部分節目為追求收視率與經濟效益,在節目中加入了很多低俗化信息來博人眼球,向受眾輸入了錯誤的價值觀。
在“文化自信”和“限娛令”的背景下,我國娛樂節目有所減少,客觀上為文化類節目留存了大量的發展空間,但這類節目目前的發展現狀略顯尷尬,一方面,娛樂節目具有廣闊的受眾基礎,一直占據電視熒屏的黃金時段,文化類節目成為電視欄目的“調味品”,表面上有所增多,實際上被放置于不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電視受眾充斥著“快娛樂”的浮躁心理,對于需要理解品味的文化類節目并沒有多大的興趣,這自然使得這類節目游離于熱門節目趨勢之外,受眾參與度不高。
專家學者對于受眾偏好的研究由來已久,準確把握受眾偏好是電視節目定位與制作的關鍵因素,最著名的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其行為動機來源于不同層次的需求;此外,“使用與滿足理論”中提出了關于受眾心理的研究,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來考察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麥奎爾在《受眾分析》一書中提出了結構性受眾研究、行為性受眾研究、社會文化性受眾研究,迎合了新媒體時代受眾研究的多樣化。
在過去的傳統媒體中,由于技術、經濟水平有限,媒介始終處于“居高臨下”的單向式直線傳播地位,供給創造需求。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媒介消費形式漸趨多元化,受眾開始從被動接受媒介,轉而主動性的對媒介提出新要求,目標性愈漸增強,受眾需求呈現了許多新特點:(1)個性化定制: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多方面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受眾對電視節目有很強的個性化偏好,對于文化類節目,先天性地就受到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年齡較小的受眾層的漠視,準確把握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偏好,對于節目的受眾拓寬與創新性發展至關重要;(2)選擇多樣性:現代電視節目呈現多元化與多時間段特征,受眾喜歡的電視節目類型往往不止一種,但觀看電視節目的時間規律卻是有跡可循的,調查不同受眾在不同時間段的選擇偏好,可以更好地安排文化類節目的時間檔、播放數量和時長,就目前而言,文化類節目的播放時間大部分是非黃金時間檔,尤其是地方電視臺,這給該節目的發展造成諸多不利;(3)需求動機不斷拓展和深入:電視節目受眾從傳統的以一個“局外人”身份獲取新聞信息(知識)、滿足娛樂休閑的欲望,逐步過渡到深度參與電視節目的過程,強調自我需求與體驗感受,無論是電視節目里的觀眾或是素人還是電視熒屏外的觀眾,自我展示、直接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多,像《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受眾直接參與到節目之中,成為節目的重要角色,《朗讀者》在現實生活中建立“朗讀亭”,明星嘉賓在節目中朗讀,素人在生活中朗讀,更好地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與情感共鳴;(4)受眾既是媒介消費者也是媒介生產者:在參與式文化的發展趨勢下,受眾可以在生產中獲得消費的滿足感,一方面按照自身甚至所代表的受眾群的意愿和目的進行節目的構思、設計和生產,另一方面,他們在生產的過程中,獲得了多重消費體驗,媒介渠道的拓展,也使得網民的表達變得更加靈活、自由。
當今電視節目的受眾偏好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受眾在電視節目的的供需關系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必須切實了解受眾的顯性需求及隱性需求,從受眾心理、受眾特征、受眾行為等多角度系統分析受眾偏好及發展趨勢,并以此為導向推動電視節目的創新。電視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電視受眾的需求也變得個性多樣,以受眾為中心進行電視節目創新,應當涉及節目創意、傳播和互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整個過程,不能純粹停留于節目生產環節,整個創新體系應從認知和跟蹤受眾需求,到以受眾需求為導向進行節目生產制作,再通過各種渠道建立與受眾的全方位溝通和反饋,最后讓受眾獲得最大效用,進而實現電視媒體的利益最大化。
不同的電視平臺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也代表了不同的受眾需求,對于文化類節目同樣如此,用地域特色介紹傳統文化,這不僅滿足了當地受眾的文化歸屬感與自豪感,同時也會激發其他地域受眾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以北京電視臺《這里是北京》為例,這是一檔探尋古都風物傳承人文風情的傳統文化類節目,不僅在節目內容上表現北京,更重要的是使欄目的靈魂與北京的靈魂相融合,使節目的風格與城市的風格相一致,這種畫面真實的感受更好的契合了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類節目中是獨一無二的。
電視傳播進入了以受眾為中心的時代,受眾心理需求是節目策略的風向標。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的心理需求分成了五個層次,在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產生高層次的需求,從受眾需求尋找情感共鳴能帶給受眾極強的歸屬感,這也是文化類節目需要受眾產生的文化認同。
除此之外,文化類節目應充滿人文關懷,體現在對“人的價值、人類命運、人類痛苦之解脫的思考與探索”,有人文意識的電視節目會關注人的命運、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無論是對于節目內容或是節目主持人,“人文關懷”都是文化類節目重要的發展趨勢,這也正體現了“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