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亞 安徽廣播電視臺
據了解,目前我國省級廣播中,以大數據新聞為主開設的欄目較少。筆者所在的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安徽之聲)于2015年1月,開設了大數據欄目《新聞數據酷》,每周兩期,每期15分鐘,邀請各領域專家、知名媒體人,盤點財經、樓市、微博指數、閱讀指數等信息。廣播(音頻)數據節目(欄目)無論是選擇的豐富性,還是成體系的節目,都無法相提并論。
其次是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由于廣播轉瞬即逝的特點,廣播數據新聞報道也相對較少,尤其是廣播記者、編輯,在處理數據新聞的過程中,會主動規避相關數字,減少數字新聞的播報時間。以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為例,2018年1-6月,大數據新聞占比不超過20%。
從傳播介質來說,大數據新聞,在報紙、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媒體上天然的具有可視化的傳播優勢,可以通過文字、圖表、視頻等方式,直觀的呈現在受眾面前。
對于可視化來說,廣播具有天然的劣勢,單一聲音傳播的方式,決定了廣播大數據新聞不可能具有多樣化的表達,更不可能給受眾一目了然的直觀感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廣播大數據新聞的內容選擇,如果廣播不加以選擇,原樣照播,除了受眾對新聞的理解有所偏差,也容易造成收聽疲勞。畢竟,單純的數字新聞,是缺乏新鮮感和吸引力的。
大數據新聞的采制、播出,和以往采編流程不同,是建立在數據為核心的基礎上,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尋找最有價值的新聞點,通過易于理解或者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呈現,需要記者具有獨特的新聞價值判斷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這對采編人員的個人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不僅要能采寫,還要具備聲音呈現、通過新媒體平臺推送或者制作視頻同步推出等能力。目前,能夠具備這種全媒體能力的記者相對較少,考慮到投入產出效應,目前大數據新聞采寫較少的現狀,也就不難理解了。
數據(data)這個詞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事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今天,數據代表著對事物的描述,不僅僅是一種記錄,還可以打散了重新組合。對于大數據新聞而言,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數字化,應該是在數字基礎上,對新聞事實的融合表達。
以往大數據新聞,不夠吸引受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沒有能夠按照受眾感興趣的新聞點,來重組數據,而只是羅列、堆砌數字,在一堆的新聞數字面前,受眾理解能力跟不上,興趣點沒抓住,自然導致對此類新聞不感興趣。
2018年婦女節前一天,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發布數據新聞《2018女性消費趨勢分析,成熟女性最舍得為自己“出手”》,分析了內地女性經濟市場規模近2.5萬億元,并從消費特點、消費結構、消費類目、人氣單品等層面,對女性經濟做了詳盡分析,選擇了恰當的時間節點和報道角度,這篇報道在新媒體平臺得到不少女性朋友的點贊,留言。
大數據新聞,往往具有海量的數據樣本,數據的發布,也多是從全國角度作為出發點,對于廣播來說,如何在其中挖掘和本地有關的數據,進行重新采寫,才能更大程度上吸引本地受眾。
例如:高德發布2018春運出行大數據,記者在其中找到了一個和本地化有關的關鍵數據——合肥“空城”指數排名全國第三,以此為導語和由頭,吸引受眾關注貼近性強的新聞,進而一層一層深入,帶出全國各地有特點的數據。
大數據新聞的采寫,對記者、編輯(包括新媒體編輯)的業務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從新聞采訪的前端開始發力,具備熱點搜尋、數據分析、可視化視角表達等能力。從各地廣播記者的現有綜合素質來說,尚不能完全勝任此項工作。如果想要在廣播大數據新聞上大有所為,需要對現有的采編人員進行多方面的業務培訓,引入相關專業人員,使得大數據新聞人才隊伍呈現梯隊化發展格局。
廣播大數據新聞,對新聞生產全鏈條提出了新的課題。采編流程再造,對于媒體來說,意味著全新的新聞生產模式的全面改革。記者和編輯,既能夠具備采集視頻、音頻、圖像、文字,也能夠處理這些素材,形成多樣化的媒體產品,在多平臺播發,讓新聞采編流程復合化、新聞產品也由過去相對單一的文字或圖片,向音視頻及全媒體產品轉變。
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從2017年上半年開始,推出全媒體大數據新聞產品《大數據里有乾坤》,通過新聞觀點趣味表達、聲音、圖文輔助,用戶參與等模式,迅速吸引了一批粉絲。這樣的流程再造,以可視化帶動互動性,綜合運用多種刺激手段,增加用戶黏性,鼓勵用戶“多、快、好、省”的貢獻優質內容,反哺了大數據新聞采編前端。
作為新聞行業從業者,我們相信,未來數據新聞將以海量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從大數據新聞的發展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只有更加努力、專注地關注行業發展變化的趨勢,并且根據新聞規律來為聽眾和用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訊,廣播大數據新聞才能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