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姣 河南廣播電視臺
在新時期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當中,要如何充分發揮其政府喉舌和民意傳聲筒的作用,是每一位電視人重點關注的問題。在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不僅能夠通過良好輿論導向去促進全社會形成和諧社會氛圍,也有效促進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而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在新時期我們的生活中會接觸到全新且多元的信息傳播媒介,拓寬了民眾的視野與信息獲取渠道,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宣傳方法的創新與改進則是在日漸激烈的信息傳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制勝法寶,也是推動我國廣播電視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手段。
當前許多廣播電視媒體人員在進行新聞采集的過程中常會因為地域限制而導致內容來源渠道過于單一,這也是廣播電視新聞宣傳急需創新的重點所在。所以,在新聞宣傳實踐當中應當積極創新渠道與方法,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受眾更愿意透過移動終端去接收與分享身邊的新聞時間,種種信息的整合也能夠客觀反映出當地的新聞綜合性。
針對于此,我們的電視新聞工作人員則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創新多元化方式去采集新聞,利用互聯網去篩選出更具現實意義及趣味性的新聞內容,通過民眾新聞圈等渠道去收集更多新聞資訊[1]。此外,部分新聞事件的突發,記者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對現場情況并未親身經歷,此時便可通過互聯網渠道去大量整合各方信息,在素材的分析下去加強新聞宣傳作用。當然,新聞記者在采集新聞工作中,需要在獲取多方平臺與民眾的資源支持下,做好真實性的把握工作。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講,更應廣泛開展新聞業務,例如提供專業人才負責本地的新聞更新與配送工作;設立新聞內容編制組,對整體新聞版面進行規劃;完善專業培訓體系,吸引新生力量投入到新聞采編工作中來等等,這些都是電視新聞宣傳的有效創新方法。
電視新聞宣傳工作講究求真與務實,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工作者將所有新聞內容單調枯燥的呈現給受眾,而需要在還原新聞本真的基礎上進行宣傳方式的創新,以更為多元的形式向觀眾傳播,抓住觀眾的眼球,從而提高電視新聞宣傳工作的社會關注度,提高社會影響力。當然,電視新聞宣傳的創新也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制造嘩眾取寵的噱頭,新聞的真實性本核不可丟失。
此外,創新并非僅僅表現在宣傳工作方式方面,還需在宣傳內容編排、宣傳模式等方面展開創新。具體來講,電視新聞宣傳方式創新要想從最根本改變宣傳模式,需要充分應用現代化技術,從不同角度去反映出當地民眾的真實生活內容及訴求,在群眾支持下提高宣傳影響力[2]。此外,新聞宣傳模式的創新還應基于新時期新媒體的充分利用,通過不同的媒體平臺將新聞信息傳遞到不同地區的受眾,同樣能夠提升新聞宣傳的社會影響力。同時,電視新聞宣傳工作者的思想也應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而不斷提升,需立足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基礎上尋求創新發展,為社會主義發展營造更好的新聞輿論環境。當然,時代發展腳步永遠在前進,新時期帶給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的挑戰會越來越多,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在求實、務實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助推新聞宣傳行業的穩定發展。
一直以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均以較為嚴肅的形象示人,而在收看這類新聞節目時,大多數觀眾會因此感覺到疲勞,很難堅持收看下去。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則需要將本地特色融入到電視新聞宣傳當中,利用這一創新方法去拉近電視新聞人與受眾的心里距離,并且以親切和藹的主持人形象示人,讓受眾對本地風土人情及大小事件有所了解,從而改善了一直以來電視新聞嚴肅、枯燥的形象,激發了群眾的收看欲望,同樣能夠提高電視新聞的宣傳影響力[3]。
此外,為了豐富電視新聞內容的趣味性,帶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電視新聞工作者可在語言表達方面更多采用時下流行的網絡用語,比如“點贊”“走起”等詞匯,同時一改過去字正腔圓的“播音腔”為生活化的語調,甚至在個別電視新聞播報中可采用地方方言,使得觀眾在收看電視新聞時能夠感受到親切感。此外,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當中,倘若新聞事件的圖片、視頻等資料缺乏,還可制作動畫視頻進行講解,這一方式要比直白口述更易被觀眾接受。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媒介融合時代中,主流的廣播電視媒介在新聞宣傳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為確保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及時性以及輿論導向正確性,新聞宣傳工作需要緊跟時代潮流發展,特別是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更需要重視廣播電視媒體的關鍵作用,透過主流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大力宣傳。因此,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探尋創新方式方法,助推我國新聞宣傳工作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