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 廣西人民廣播電臺
伴隨著因特網、手機資訊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廣播等傳統媒體從傳播速度和手段上看似乎疲態盡顯,在新媒體的大背景下,作為對外宣傳重要傳播途徑之一的外宣廣播將如何進行全媒體融合發展?怎樣和海外受眾實現更多的互動、交流?筆者將以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北部灣之聲為例加以闡釋。
外宣廣播的根本是廣播,外宣廣播則是運用廣播這種媒介,充分發揮廣播的特點與規律對外傳播。廣播在當今,特別是在移動收聽中還是具備它獨特的傳播特質,而廣播的平臺優勢使其更具公信力,同時也是更為可靠的合作渠道。
當今社會,信息的發布除了廣播、電視等傳統渠道,新媒體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渠道選擇,當渠道資源已經不再稀缺之后,內容資源成為最核心的資源,而恰當、優質的內容就成了競爭的最有力武器。同時,廣播節目轉瞬即逝的收聽特點,決定了符合受眾喜好的節目內容才能為受眾所接受,才能在收聽的第一時間吸引受眾,因而要想在新媒體快速、碎片化傳播模式下站穩腳跟,廣播節目必須扎實節目內容。
外宣廣播節目的內容以展示本國的綜合國力及宣傳與對象國之間的友誼為主,因為對外宣傳的受眾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及思維習慣,外宣廣播節目需要根據國外受眾的需要和喜好充實節目內容。
“廣西北部灣之聲”是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聯合開辦的我國首個區域性國際傳播廣播頻率,東盟國家是北部灣之聲對外宣傳的重點區域。北部灣之聲在策劃節目時充分考慮了受眾的期望,基于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旅游資訊及流行音樂等軟文化的需要和喜好,策劃了《陽光沙灘北部灣》、《經典963》等節目?!蛾柟馍碁┍辈繛场芬匀A語主持人搭檔小語種泰語主持人為特色,重點介紹中國旅游景點、最新旅游資訊及當地人文風俗;《經典963》是一檔越南語經典音樂節目,主要向越南聽眾介紹中國經典流行音樂。這些節目就是在滿足國外受眾需要和喜好的同時,充實了節目內容,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輸。
在扎實節目內容的基礎上,擴大廣播的覆蓋范圍才能讓外宣廣播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向更多受眾傳播中國。目前,北部灣之聲調頻覆蓋中越邊境,短波覆蓋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泰國東南部地區,覆蓋人口超過一億,此外,還與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國的多家主流媒體建立了節目交換機制,實現了節目在上述國家的落地播出,擴大了節目播出覆蓋范圍。
受限于廣播的傳播方式,國內的外宣廣播需要與對象國的主流媒體進行廣泛合作以實現節目傳播本土化。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廣播受眾都有其收聽習慣,并受當地語言習慣的影響而體現出更大的差異性,北部灣之聲在節目交換的基礎上,進行節目稿件互換,采用對象國主持人播出本頻率譯制稿件的方式進行合作,不僅更符合對象國受眾的收聽習慣,傳播效果也更好。
與境外媒體進入中國利用國人的“好奇心”同理,外宣廣播要想在對象國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也需要好好利用國外受眾的“好奇心”,與對象國的主流媒體進行采編人員互派合作則可以很好的激發并滿足這種“好奇心”。自2015年起,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與柬埔寨、老撾、泰國等國的主流媒體開展采編人員互派合作,派往對象國的北部灣之聲采編人員可以實地了解受眾對中國的興趣點、好奇心在哪里,而派來廣西的對象國采編人員則可以通過自身的所見所聞及切身感受向本國受眾宣傳中國。
“全媒體”是人類現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從傳播載體工具上看,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均在全媒體的涵蓋范圍之內。在信息高速傳播的今天,僅靠任何一種媒體很難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因而需要整合運用各媒體表現形式進行全媒體融合發展。
在媒體發展過程中,廣播與電視這兩個可以比作兩兄弟的傳統媒體有過合作,也不乏競爭,但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外宣廣播更是如此,廣播與電視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為外宣服務。
近年來,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北部灣之聲借助地緣優勢與東盟各國媒體進行全方位合作,在辦好國際廣播頻率的同時,打造了國際電視欄目——《中國劇場》、《中國動漫》、《中國電視劇》,將中國優秀電視劇、動畫片譯制成對象國語言在當地電視臺播出,以更形象、具體的方式向東盟國家介紹中國。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人們在收聽廣播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性,而不再只局限于在固定的時間收聽固定的欄目,或者只能收聽本地區覆蓋范圍內的廣播頻率,這為廣播提供了更好的互動平臺和更廣闊的品牌延展渠道,也為覆蓋國外以及邊境地區的外宣廣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發展平臺。
“北部灣在線”(BBRTV.COM)是由廣西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面向東盟的外宣重點新聞網站,采用漢、英、越、泰語等語言發布,為東盟用戶全面提供廣西乃至中國的政治、經濟、旅游和文化等豐富信息。通過整合廣播、電視等多媒體資源,制作面向東盟的多媒體節目,并推出了全國首個東盟語種信息播報平臺,有效加強了外宣廣播在東盟國家的傳播。
相比其它媒體形式,將眾多作者的作品匯集成冊出版的期刊,兼顧了更加詳盡的評論以及更大的文化含量。在我國期刊發展歷程中,外宣期刊與新中國同生共長,承載著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歷史使命,在中國的對外宣傳事業中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2012年,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與越南廣寧廣播電視臺就合辦《荷花》雜志簽訂了協議,這是中越兩國媒體首次以合作辦刊的模式出版期刊,是中越廣播電視媒體在雜志領域的一個合作創新實踐。作為中國唯一一本面向越南發行的中越文期刊,《荷花》雜志可以在原有節目的基礎上,更好的服務于本頻率的對外宣傳工作。
互動性是廣播與生俱來的特性。從聽眾來信到熱線電話,再到后來的短信平臺直到今天的微博、微信,每一種互動方式都在不斷拉近廣播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還有一種互動方式廣播人多年來一直在堅持,那就是開展線下活動,讓主持人走出廣播和受眾近距離互動。這種活動可以增加受眾對廣播的了解,進而增加受眾粘性,擴大收聽率,外宣廣播也同樣適用。
北部灣之聲一直致力于搭建與東盟國家的友誼橋梁,除了在日常的播出節目中對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流與合作進行大力宣傳,還通過組織策劃多項重大活動,如:“同唱友誼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賽、“同一個月亮 共一片愛心”中秋活動、中泰友誼歌會等,走出國門,走進對象國。這些活動在豐富了頻率節目內容的同時,還能夠更接近受眾,擴大頻率在東盟各國的影響力,更好地展示國家的形象。
新技術的迅速普及,使得被稱為“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以其極大的技術進步與理念更新吸引各方關注和參與,廣播作為主流媒體,雖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但更應該主動融合,尋求發展。
縱觀國內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在外宣廣播無法大范圍覆蓋內陸地區的情況下,經營好頻率官方公眾號及微博賬號無疑能更好的擴大頻率在內陸地區的影響力,更能由此尋求到更好的合作對象,共同開展外宣工作。
而在外宣廣播所能覆蓋到的國家和地區,以北部灣之聲所覆蓋的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泰國東南部地區為例,Facebook仍是時下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社交平臺,因而在Facebook上注冊頻率官方賬號,定時發布頻率相關節目信息并及時推送頻率活動能夠更好的融入對象國的新媒體社交網絡,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還能讓受眾及時了解頻率動態。
在新媒體大背景下,外宣廣播不僅要運用新媒體的手段讓中國以更加鮮活的姿態展現在網絡媒體上,還要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線下活動、期刊出版等傳播方式,逐步構建起立體化、系統化、多元化的國際傳播體系,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