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歌 北京電視臺
媒體傳播是各個領域生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溝通平臺,對于推動時代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是一個泛指的籠統概念,大多被人們理解為新興媒體或者新型媒體。受益于“互聯網+”思維的深入、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不論是在傳播內容方面,還是在傳播形式方面,抑或是社交屬性方面,均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令新媒體的概念范疇在不斷地擴大,同時更加符合我國社會經濟與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
通過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相加,大到“工業4.0”、農業信息化、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小到個人的吃穿住行如旅游、購物、出行、政務辦理等,人們對于數字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離不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未來還將會迎來物聯網的全面發展。在筆者看來,誠如電子商城優于實體商城之處在于可展示海量商品,同理,互聯網也給新媒體創造了無限的傳播空間。通過對相關資料學術研究的分析,筆者將新媒體傳播的主要特點進行了以下總結:
第一,傳播范圍全球化。與傳統的媒體傳播相比,借助互聯網與通信技術的支持,新媒體的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可實現及時反饋信息,從而更好地掌握廣大受眾的群體動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政治形勢復雜,更應加強輿情監督;
第二,傳播方式移動化。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升級,向著5G網絡的邁進,便攜式的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載體和工具。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設備,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瀏覽新聞資訊,觀看直播視頻,以及在移動互聯網狀態下社交互動,這激發了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創意創新;
第三,傳播內容碎片化。新媒體的傳播內容通常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動畫等多個方面,根據傳播渠道展示空間的大小以及受眾人群心理,擷取其中的兩到三種搭配融合,力求輕量小巧、精準有效,同時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第四,傳播形象人格化。微博賬號“月球車玉兔”的成功運營可謂人格化傳播大獲成功的第一例,此后的典范如以“故宮淘寶”為代表的博物館官微集體賣萌、氣象官微的逗趣預報,一改官方的嚴肅印象,收獲了大批網友粉絲,拉進了與受眾的距離。
從“互聯網+”提出至今,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升級,新媒體傳播走出了一條漸進的發展道路,早期新媒體是從傳統媒體傳播復制、吸收,嫁接到移動端,而后則逐漸從量變走向質變,并探索出新媒體的新玩法。例如,在新媒體傳播的頁面搭載購物、娛樂、訂閱等功能,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給內容匹配相應的廣告,運用大數據對用戶畫像,根據用戶興趣愛好進行精準推送傳播。
搭載了互聯網因子的新媒體傳播,內容更加多元、靈活,無論是風格多樣的自媒體文章、短視頻,還是電影、美食、旅游、教育等各個行業主題,都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著新媒體傳播的內容,而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多元化,又帶來了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創新。比如:從早期的博客、QQ等,到現在廣泛應用的微信和微博,再到短視頻類的秒拍、抖音,再到視頻直播,與傳統傳播模式相比,新媒體傳播方式具有傳播范圍更廣和傳播速度更快等特點[1]。
從媒體傳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新媒體傳播已經實現了信息實時交互,并且創新出多種多樣的交互形式,這是媒體傳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新媒體的優勢和價值所在。與傳統的媒體傳播形式相比,“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傳播的發展可以有效突破傳統媒體傳播在條件與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在信息交互和視頻交互中具有更高的時效性[2]。比如:實時評論的“彈幕”、實時交互的直播打賞、答題游戲,由于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不但吸引受眾眼球,還能產生黏性、增加忠實度。未來,在新媒體實時交互的玩法上還有待創新開發,或可引爆巨大流量和曝光度。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應用與發展,既對傳播技術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促進傳播技術的不斷提升,又推動了傳統媒體轉型與新媒體融合,帶來傳播業的變革。通過對新媒體傳播特點的深入分析,筆者認為,新媒體傳播技術的創新發展、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實時交互是新媒體傳播的大勢所趨。未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一方面是優勢互補,一方面或承擔各自職能,走出各自的發展軌跡,在深入變革之后,媒體傳播行業將迎來持續穩定均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