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驍 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和聲學是研究多聲部音樂寫作技法與創作原則的作曲技術理論學科,是高校專業音樂教育體系的主干必修課程之一。受歷史原因的影響,我國當下高校音樂師范專業的課程體系大都仍舊使用“蘇聯模式”,和聲學課程的教學與專業音樂院校并無明顯區別,仍以四部和聲的寫作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和聲理論知識的經驗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而對于培養師范生能力的要求和體現有所缺乏。隨著我國師范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這種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下音樂師范生的培養要求,亟待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
《音樂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說明音樂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與此相關的還有舞蹈、美術、影視、文學等學科,這些學科都彼此相互依存。因此,音樂類師范生的基本學科的綜合素養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在《音樂新課程標準》中同樣要求師范生在音樂認知、鑒賞、表演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具有較高水準并能夠進行全面提升,真正做到學科綜合。中小學需要的是不僅會教學、能夠把技能轉化成知識講解、能夠組織活動,同時彈得很好、唱得不錯、舞臺經驗豐富的專業音樂人才。
高校音樂師范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這一培養目標決定了師范音樂教育的師范性、專業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和多元化等諸多特點。
1.師范性。師范性是高校音樂教育的特色,也是與音樂專業院校在培養目標上的最主要區別。高校教育要求培養出一專多長的通用型人才,要求師范生不僅能上舞臺進行專業演出,也要能在講臺上教書育人,能夠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教授出去。
2.專業性。體現在師范生必須具備專業的音樂素養,音樂教育是建立在基礎的音樂知識技能上的審美教育,高校音樂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音樂表演與教學能力,樂曲的欣賞分析和創作能力,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育者。
3.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師范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不僅要注重師范生獨立演奏演唱的能力,還要培養其自彈自唱、組織指揮合唱和樂隊排練等實踐中所必需的能力。
4.綜合性。要求師范生不僅掌握本學科內的知識內容,還要進行學科綜合,先進行音樂學科教學不同領域間的綜合,再進行音樂藝術之外的不同學科間的綜合。在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也要學習和了解世界上優秀的多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多元化的知識綜合。
5.創新性。體現在當下社會在快速發展,而音樂類師范生的培養也要與時俱進,鼓勵創新,學生需要提高創新能力,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也可以進行創新,不能因循守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綜合性人才。
6.多元化。體現在當下社會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審美水平也迅速提升,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因此音樂類師范生不能再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化的,這樣學生才能增強未來在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基礎和聲》的學習一般會以《基本樂理》為基礎,但由于高校招生不只局限于一個省,各省學生的理論基礎不同造成了學生學習基礎的參差不齊。樂理基礎差的和聲就較為吃力,樂理基礎好的課上就會較為活躍,形成兩級分化的局面,因此《基本樂理》的學習基礎就成了學好《基礎和聲》課程的前提條件。《視唱練耳》和《鋼琴》課程對《基礎和聲》的學習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一般來說,《視唱練耳》不好的學生對于基礎和聲寫作和編創的學習也很難適應,因為他們無法產生實際的音響效果,對自己寫作出的和聲也難以把握。對于沒有鋼琴基礎的學生來說,四部和聲的編創已經較為難以接受,他們會無法將基礎和聲和鍵盤和聲結合起來,失去了音樂的可操作性,而走上“純理論”的枯燥道路。
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講,《基礎和聲》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欠佳,會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夠專心聽課。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基本樂理》基礎沒有打好導致上課聽不懂,跟不上課上老師的教學進度,索性就不聽了;另一部分原因是學生覺得老師講課的內容比較枯燥,無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學生沒有誘惑力,導致學生選擇睡覺或玩手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對于基礎和聲課程的學習。一般情況下,教師通常會選用傳統的使用黑板板書和多媒體課件講授這兩種教學方法。但是眾所周知,和聲若只是做題得不到運用便只能是紙上談兵,而最直接運用到基礎和聲的方式就是即興伴奏及編創和四聲部合唱。在現實的基礎和聲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一味地做題,編寫四部和聲,但是沒有人會去聽自己寫出的四部和聲的實際音響效果,大家都停留在根據規則寫在紙上的和聲上。音樂是時間和聲音的藝術,只有真切的聽到才能判斷是否合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增加鍵盤和聲和四聲部合唱,讓學生在實際演奏和演唱中直觀的感受和聲寫作。
基礎和聲課程的課后習題一般為四部和聲寫作、基本和聲語匯分析以及和聲的運用,作業形式一般為書面寫作、分析及鍵盤演奏,作業量通常為一至兩個單樂段的編配,學生的完成情況不容樂觀。由于當前的基礎和聲課程以理論大課的形式進行教學,因此教師無法完全顧及到每一位同學,這就導致許多同學濫竽充數,作業要么抄襲別的同學,要么干脆不交。也是這樣的學習態度導致了基礎和聲課程的學習現狀。
高校師范音樂教育的模式由于借鑒于專業音樂院校的教育模式,因此師范生的基礎和聲課程專業性太強。學生學習時會感到非常吃力,并且得不到教師的指導。并且基礎和聲課程的教學模式一直采用傳統的口傳心授和基本規則的教學,學生學習起來較難理解掌握。基礎和聲的寫作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各個學生的寫作編創都會具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但是教師無法給予適應每個人的指導意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抑制了學生學習基礎和聲的興趣,從而無法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多聲部音樂已經在歐洲發展了1000多年,而我國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單聲部音樂的歷史,歐洲的和聲理論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才慢慢傳入我國。雖然西方的和聲學理論書籍我們可以翻譯成中文讓中國人看得懂,但是和聲并不僅僅是文字,它代表了西方1000多年的多聲部音樂文化,這個我們是搬不到中國的。所以這種文化背景的不同,會導致我們學習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對于一個歐洲學生來說,隨時都可以將他所熟悉的古典音樂的音響聯系到和聲學習中,并使學習更加從容趣味。而對中國學生來說,中國院校普遍使用的是脫離音響的“純理論”教學,而且學生也無法找到相應的和聲音響感覺,使得本就枯燥無味的和聲書,變得如天書一般。
多年來在和聲課上教師很少嚴格要求學生彈奏,學生很少去彈,最多只是彈彈習題,根本不會去彈專門的鍵盤和聲練習。有些老師的和聲課已經變成了和樂理課一樣的教學模式,從不在鋼琴上示范,對學生的作業也就是抓一些平行五八度這樣規定上的錯誤,二從來不會對學生作業的實際音響效果進行修改。更有甚者要求學生將概念背誦下來,考試時多出現選擇、填空、問答等形式的純文字題,這樣不僅沒有達到和聲課的教學目的,而且還將學生的時間浪費在好了應付考試之中,和提高自己的多聲部音樂修養沒有多發關系。學生雖然學了和聲學,但是沒有良好的和聲音響感覺和多聲部音樂的思維。這對學生理解古典音樂產生影響,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其他相關課程的進一步提高。
高校培養的音樂類師范生畢業后通常作為基礎教育者投入到教學中區,但基礎和聲課程的教學內容多以西方的音樂文化、和聲原則等知識為主,沒有融入地方音樂特色,缺少民族的五聲性調式分析與寫作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揚。
當下高校音樂師范專業的《基礎和聲》課程其教學內容主要為四部和聲寫作技法,教材多以[俄]斯波索賓等人編著的《和聲學教程》為主,內容主要是和聲連接的具體法則,理論性較強,缺少應用性的內容,與師范生的培養目標的契合度不夠。高校師范專業《基礎和聲》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與畢業生的能力要求相適應,即作為一名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各種能力。所以在教授理論層面和聲連接基本法則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并增加和聲的應用性、實踐性等方面的內容,加強與其他實踐類課程的融合,如簡單的鋼琴伴奏織體寫作與彈奏、四部合唱作品的簡單創編與演唱等內容,將和聲理論轉化為實際的音響與作品,使學生學有所用,進而促進他們深入認識和理解和聲的音響屬性。
和聲學理論本就是舶來品,是西方調性音樂創作的理論基礎,這套理論體系相對于中國傳統的民族調式來說卻有些水土不服,不能直接拿來使用,當下高校師范專業的《基礎和聲》課程的教學中鮮見對中國民族和聲內容的講授,但對于將來要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范生來講,民族音樂又是其必須要涉獵的教學內容之一,以中國五聲調式為基礎的民族和聲其重要性則不言而喻,對這一教學內容的增加有益于音樂師范生將來在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方面得心應手。
和聲是構成多聲部音樂的基礎,是體現音樂風格特征及其本質屬性的重要材料之一,如若要想深入認識一部多聲部音樂作品,和聲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當下《基礎和聲》的教學對和聲分析能力的要求不夠全面和深入,大多僅以分析出調式和弦即可,而對和弦連接的邏輯關系和風格特征較少涉及,使得和聲分析的結果不能聯系音樂作品的內涵表達。和聲分析應結合音樂美學、音樂史學、音樂心理學、曲式學等諸多學科的內容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和理解和聲的作用和內涵,進而有助于師范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