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賽男,翟 巖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隨著我國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相應轉化,即由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生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一新的判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與時俱進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根據中國現實國情的變化所作出的科學論斷。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方面,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達到小康;政治方面,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完善各項監督機制,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社會層面,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得以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文化建設方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理論創新,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核心地位,各項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治理力度明顯加強。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全方位成就,這些成就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奠定了基礎。
不可否認,中國在取得飛躍式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自然環境污染和社會環境污染。自然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我國生態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嚴重。這些問題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而且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健康。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造成自然環境污染,同時也造成社會環境污染,主要包括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腐敗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的基尼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的0.3暴漲到2016年的0.465,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收入分配直接關系到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如果不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加以有效遏制,必將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蕩。
與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相應的是,社會腐敗問題十分突出。在黨的十八大以前,我國腐敗交易活動呈逐步上升之勢,半數以上為多次重復交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深得人心。”[1]社會腐敗,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腐敗,嚴重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動搖黨的執政基礎。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通過各種措施嚴厲打擊腐敗,堅持以零容忍態度重拳反腐,取得了重大成績,重新樹立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雖然出現了自然環境污染和社會環境污染等問題,但取得的成績還是主要的,解決了十幾億人溫飽問題,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們的需求已經從物質文化領域向政治、社會、生態等領域擴展和提升。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同時把握時代矛盾特征和人民群眾的需求,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作出的科學論斷。
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系統、專門地論述矛盾問題,但他們的很多著作中內蘊著矛盾發展不平衡性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也看到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認為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矛盾始終貫穿于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
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矛盾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主要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概念。他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因為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2]320。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全方位建設。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也沒有變,所以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要論斷,并不意味著我國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它與舊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生產之間的矛盾相比,是其自身在層次、水平上的提升。毛澤東指出:“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爭。斗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于滅亡的東西。”[2]323在新時代以前,人們也有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但那時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最主要、最突出的需求就是物質文化需求,所以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群眾在基本得到物質文化滿足的同時,開始更多地期盼美好生活,這種美好生活需求的范圍更廣泛、層次更高,逐漸取代物質文化需求而成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但這絕不意味著物質需求消失了,其只是退到了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正如毛澤東所說,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當次要矛盾逐步發展并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轉化為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繼承發揚毛澤東思想,基于現實國情,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作出了最新判斷。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是我國提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背景之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該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次需要獲得滿足后,另一層次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后,后面的需要才顯示出激勵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很低,國內各行業百廢待興,人民的需求更多集中在物質和安全方面,也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首次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經過40年的艱苦奮斗,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提高。在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更加期盼優美的生活環境,渴望公平正義,希望實現自我價值,這時需求就上升到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我國現在的問題不是總量不足、生產力落后,有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但有些行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嚴重滯后,這體現了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原因。
社會主要矛盾決定黨和國家工作的主要任務和重心。解決好主要矛盾,有利于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我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從改革開放直至今日,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人均GDP從1978年的1027.5元增長到5966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增長到2017年的36396元。通過這些數據不難發現,我國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物質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已不再是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群眾開始追求和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物質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基礎需求,隨著需求層次日趨高端化、多樣化,人們期盼社會更加公平、自由和正義,開始思考生命價值,從而推動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
改革開放之初,黨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鄧小平曾指出:“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3]這個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把我國的社會生產力表述為“落后的社會生產”便與實際不符。但在社會現代化建設中,我國很多企業走的是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的生產道路,一味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在過去的發展中,我國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區域發展、領域發展等方面。經濟結構不平衡主要表現在重工業上,很多企業產能過剩,而服務業相對落后;區域不平衡主要指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不平衡,集中表現在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信息、交通等方面;領域不平衡主要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創新動力不足,就業質量和機會不夠充分,文化教育程度、醫療水平有待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只有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這一重大問題,才能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進行及時準確的把握與概括,有利于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民群眾的需求也隨之變化。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當我國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溫飽問題之后,人們的需求向精神文化、社會尊重等高層次需求發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使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思維方式都產生了很多變化。以前,我國進行工業化建設時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高,造成了很多環境問題,這種生產方式被稱為“黑色生產”。新時代以來,我們由“黑色生產”轉向“綠色生產”,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人們生活方式上的變化表現為兩種:一種是由為了生存而生活轉化為追求生命的意義,另一種是由盲目追求高消費轉化為追求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在思維方式上,過去人們習慣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現在人們開始遵循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辨證綜合地思考問題。黨和國家的領導集體要清醒認識到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做好統籌謀劃,在實踐中堅持圍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這一論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其是在民生領域打好脫貧攻堅戰,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解決好社會主要矛盾,是解決全盤矛盾的前提。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是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攻堅克難的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一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身奮斗目標的政黨,應該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人民長期努力的結果。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表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備了充分條件。只有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得以滿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85.
[2]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3]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