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娟,鄧 茜
(安徽科技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創新型國家建設,其核心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創新型人才培養。高校通過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以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創新型人才智力支撐[1]。個性化教育重視大學生個體差異,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2]。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是高校個性化教育和人才培養新思維、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方面的新探索。本文力圖闡釋本科生導師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歸因困境,思考本科生導師工作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新途徑,以切實提高本科生導師指導工作的效果。
1.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觀念歷來注重對大學生基礎知識的灌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學生單向、線型、平面、封閉的知識結構,有悖于高校培養社會適用人才的初衷。大學生要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僅學習基礎知識遠遠不夠,還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為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通過調整不同類型課程的比例,促進大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優化大學生知識結構,培育其創新創業能力。作為本科生導師制的關鍵因素,本科生導師具備充分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狀態下確定學習內容,匡正他們的學習目標,降低其學習探索的成本。本科導師和大學生接觸緊密,他們的道德品行、紀律觀念及敬業精神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敬業精神,增強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
2.增強新生的適應能力
大學與高中階段學習、生活方式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差異是導致大學新生產生不適應心理的主因。對安徽省部分本科高校的調查表明,75%的新生認為未能在短期內良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是自身人際交往障礙和學業成績不佳的主因。本科生導師的職責定位是幫助大學新生轉變思想觀念、保持健康心理狀態、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在課程選擇、作業指導、實驗設計、創新創業團隊選擇、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給予及時指導。本科生導師認真履行職責,有利于大學新生盡快克服適應障礙。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高校對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內容進行調整。高校重視專業知識的運用,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保障。導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人生閱歷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認同,他們的科學研究和對專業領域的探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4.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高等教育大眾化緩和了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傳統的通識化教育難以為繼,“共識教育”模式的提出及實施,成為高等教育為實現規模與質量相統一而作出的理智應對。高校依托本科生導師制,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引導學生順應社會發展和需求,確定個人發展和研究方向,有助于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1.傳統思想與職責定位的沖突
高等教育大眾化致使高校合班上課、大課堂成為普遍形式。本科生導師在教學崗位上“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面對大課堂實行“廣播式”教學,缺少互動。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但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效果不佳。教師習慣“上課就講,講完就走”的教學方式,成為本科生導師后,他們又被賦予對本科生進行個性化及全面性指導的職責和功能[3]。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部分已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高校進行調查,根據回收的有效問卷發現,本科生導師對這種職責的認同度低于60%,可見要解決傳統思想與職責定位的沖突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調查同時發現,大學生雖普遍樂于接受學校安排的本科生導師,但仍有近70%的學生表示對導師職責和功能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近20%的本科生導師表示對自身的職責和功能了解不足。缺乏對本科生導師制的認知,必然導致合作意識薄弱,實施效果難以提升到應有的層次。
2.客觀條件與現實需求的矛盾
教育法規中沒有規定本科生導師制的生師比。調查數據表明,在導師制實際工作中,本科生與其導師的平均比例約為15∶1,這與調查中導師普遍認為5人以內為宜的比例差距懸殊。少數導師同期指導的學生竟達20多人,接近一個大學普通自然班的人數,指導質量無法保證。在高校師資緊缺的情況下,很多本科生導師同時承擔大量的教學、科研任務,對指導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大學生除學習規定課程以外,還需參加學科競賽、文娛體育、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創業實踐等,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導致其與導師的非工作時間的吻合度降低,“面對面”“一對一”指導更是成為奢望,指導質量難以保證。
3.質量期望與管理機制的脫節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人才,高校期望本科生導師在現代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增強對大學生的道德熏陶,要求本科生導師具有較強的教育引導能力,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指導工作。本科生導師制在國外起步早,發展成熟,但在國內真正發展起來僅十余年時間,且已經實行導師制的高校多處于摸索或試行階段。對本科生導師制定位不準確、管理制度不健全、評價機制不科學、硬件條件不足等現象,導致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導師工作仍停留在“講奉獻”“義務性”層面[4]。部分高校在執行導師制時,既無崗前培訓,又無額外工作量核算,不符合科學管理的規律。一些真正具有奉獻精神的本科生導師對導師工作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多,卻長期得不到及時肯定和鼓勵,從而漸漸失去積極性。
1.更新教育觀念,注重自身學習提高
本科生導師具備豐富的理論和扎實的專業知識,但他們很少甚至從未接觸過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尤其缺乏創新創業方面的實踐經驗[5]。因此,本科生導師必須對創新創業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并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除參加各類組織機構舉辦的集體培訓外,本科生導師還需主動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在學習和培訓中培養創新思維,切實提高對本科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能力。
2.重視本科生導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角色作用
本科生導師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發揮著引導作用。國家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高校逐漸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同等重要性。二者不是平行共進的關系,而是結合融通、互促發展的。本科生導師具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工作優勢,他們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將起到積極作用[6]。在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過程中,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要重視本科生導師的作用,在制度和經費上給予相應支持,改變原有的專職創新創業教師模式。一是高校統一思想認識,重視導師制的建設和實施。部分高校本科生導師制流于形式,與高校內部人員對導師制作用缺乏統一認識有較大關系。肯定本科生導師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通過思想動員,完善制度建設,是推進導師制工作形成合力的重要舉措。二是加強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宣傳。就導師職責和功能問題對本科生導師和學生調查的結果表明,本科生導師制的宣傳有待加強。三是組織本科生導師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培訓,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四是培育創新創業平臺或基地。建設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如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實踐平臺。
3.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指導制度
引導和管理并重,是提升本科生導師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質量的有效保障。一是要從思想上重視導師制及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共識,調動可用資源為導師制保駕護航。二是更新思想觀念,創新導師制工作思維。鼓勵導師創造性開展教學,提高自身創新水平。三是以制度建設推動工作開展。在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時,高校要避免停留在鼓勵奉獻和自覺執行的層面,減少規章制度中的空泛或號召性約束,強調科學化和規范化。
本科生導師在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過程中起到改善學生知識結構、增強新生適應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促進個性發展的積極作用,但傳統的教育觀念與導師職責定位的沖突、生師比例和現實指導時間的矛盾、質量期望與管理機制的脫節等制約了本科生導師指導效果。因此,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要更新教育觀念,重視本科生導師的作用,從制度上給予支持,提升本科生導師指導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兆信,劉燕楠.眾創時代高校如何革新創業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5(23):41-46.
[2]朱麗葉,陽林.知識結構對大學生創造力傾向的影響——基于廣東九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7(1):123-128.
[3]蔡兆瑞.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模式轉型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31):221-222.
[4]魏志榮.本科生導師制:歷史、現狀與未來[J].山東高等教育,2015(10):62-67.
[5]韓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現狀、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評論,2015(10):105-108.
[6]陳德虎,陸秋萍.高校創業教育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高校創業學院建設的視角[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6(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