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基礎部,吉林 長春 130607)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必將提升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任務教學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作為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迅速成為二語習得研究中的熱點。它以“任務驅動”為主要形式,通過示范講解、教師指導以及實踐參與等形式,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的。任務教學法強調動態發展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充滿反思、頓悟、自省等心理活動。任務教學法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尤其強調學習者的差異與相互獨立性。實踐教學活動貫徹落實了任務教學法這一理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以及教學環境,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地設計教學任務,制定各種形式的以語言應用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為學習者提供語言實際運用的場合和機會。實踐教學走出了課堂,但又受控于課堂,將書本知識的傳授更多地轉移到學生應用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
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指通過大學英語各類大賽、口語角以及第二課堂等活動的開展,創建符合實際教學情況的授課模式,并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與終結性評價體系相結合的測評方式。
選派有專長和責任心的教師指導組建一批大學英語精英社團,如英語聽力社團、英語戲劇社團、英語電影配音大賽社團、英文電影賞析社團、英語創意記單詞社團等。支持社團開展活動,通過優秀社團評比、社團活動展演等方式,為社團創造條件、搭建舞臺和營造氛圍。同時通過舉辦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戲劇比賽、電影配音比賽、聽力比賽、詞匯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全面提升學生英語應用水平。鼓勵學生參加國家及省市各項比賽,如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寫作大賽、演講大賽以及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提升大學英語課堂學習效果,真正構建“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這要求學校在英語教學及教材選擇方面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過易和過難的教材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選擇符合學生英語水平的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由于各專業學生的層次不同,對教材選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應盡量做到擇優選用教材。如果在選材、制定教學計劃和講授教學內容方面對學生要求過高,學生勢必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較低,因此加強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
2.因材施教
在訓練學生聽說能力方面,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增加英語聽說訓練內容,杜絕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學生理解課文知識內容后,教師應增加知識的輸入量,選擇較難、較深的教材。對于較難的聽力材料,教師應采取泛聽和精聽相結合的訓練模式,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
在口語訓練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采用不同的訓練形式。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采用辯論、角色表演等較高水平的訓練模式,在增加學生詞匯量的同時,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考慮適當刪減教材內容,要求學生理解每堂課的內容即可,盡快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方面,對于較高層次的學生,應加強寫作和翻譯訓練,可以采用“以考促練”的訓練模式,針對大學英語四、六級歷年考試方向,訓練這部分學生的寫作技巧和翻譯技巧。對于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應側重講授基礎和重點語法知識,不斷擴充詞匯,促使其將之前學過的英語語法知識與大學中學到的新語言現象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逐漸對大學英語學習產生興趣。
3.創新教學方法
大學英語教學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課堂豐富多彩,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如在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課堂要講授的內容,使學生對一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數。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不是讓學生局限于課堂,而是通過現代化媒介,使課內教學內容與課外教學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微課的使用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授課效率,教師可以把準備好的教學內容,通過錄微課的模式傳輸給學生。微課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學生對教材的掌握程度。微課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教師,也適用于學生。教師教授學生微課制作技巧,使學生感受到制作微課的樂趣。師生通過共同努力,共同建設大學英語實踐課堂教學。
4.注重情感因素
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加強師德建設是高校建設迫在眉睫的任務,這兩項任務與大學英語教學同等重要。教學的對象是人,而人做事是受情感支配的,應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愛戴某位老師,自然就喜歡上他的課,學習效率將會大大提高。教師在這種情緒影響下也會給予學生正向反饋,授課更有激情,授課效率大大提高。課下應與學生多溝通,點燃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優秀的教師不應該把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中,因為情感是可以傳輸的。當教師把壞情緒帶入課堂中,學生也會接收到這種負面情緒,從而降低英語實踐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接受程度。
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采用形成性評價體系與終結性評價體系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聽說課中,應改革大學英語期末考試的形式與內容,制定英語口語考試改革方案和評價標準,逐步建立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測評體系。
1.課程測試過程化
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自主學習過程進行具體量化要求,并對具體評分項目和評分標準進行改革。
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體系中,要加大過程化測試在教學評估中的比重,即要注重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檢驗,將學生的平時作業、課前預習、課堂參與、出勤情況等考核方式按比例賦予一定的分值,同時將實踐學分納入英語平時成績并制定相應的評定辦法,建立有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提高的新型測評機制。將上述綜合成績和終結性評估的成績相結合,最終確定學生的學期期末英語成績。
2.期末總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估主要包括期末口語測試和課程考試等。終結性評估考試主要檢測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的檢測,即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進行最終評價。
3.對教師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估
對教師的評估不能僅依據學生對教師的打分,而應全面綜合考核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課堂調控、反思交流、教科研創新成果等。
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新理念,建立新的大學英語期末考試評價體系,極大地改善了大學英語教學的面貌,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起到了助推作用。本文通過對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探尋基于教學環境的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模式,希冀找到適應大學英語實踐教學模式的新途徑,以更好地促進大學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左丹弘.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教師的綜合素質[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8(1).
[2]曾文雄.任務教學法研究及在中國的應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