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平
文學家元好問生活于金元交替的動亂時代,但是一生著作頗多,影響甚廣。他的“喪亂詩”重現金末元初時局的動蕩局面;他的詩論詞論融會貫通,令后人對詩詞有更深的認識;他的文采飛揚,直指本心,讓人看到文字不一樣的美。而這些好的作品,都源于他的生活與經歷。元好問一生詩、詞、文及作品集甚多,其中貫穿他整個生命線的,當屬他的詩。本文以元好問的文學活動為主線,以他的詩為落腳點,闡述他的文學活動及其詩歌生成的關系,以期窺探金末文人的生活狀態及時代話語。限于篇幅,本文僅對元好問南渡前及三鄉時期的活動及詩歌進行梳理研究。
一、元格生前元好問的學習生涯與詩歌創作
這一時期指金章宗明昌元年至金衛紹王大安二年。此時期國泰民安,邊疆少有動亂,對金朝人民的生活影響不大。此間元格尚在,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承擔起家庭的所有負擔及社會上的所有壓力。而此時的元家頗為富有,這讓元好問有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富去學習和積累知識,為之后的詩歌創作和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好問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出生,其生父為元德明,生母王氏;嗣父元格,嗣母張氏。其嗣父元格時任掖縣地方官,這讓元好問從小就能無憂無慮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嗣母也出身書香門第,元好問幼時便由嗣母張氏教導讀詩。“余自四歲始讀書”,“某不敏,自初學語,先夫人教誦公五言”。
元好問七歲入小學,其讀書用功,童子功扎實。其《曲阜紀行》有:“我昔入小學,首讀仲尼居。百讀百不曉,但有唾成珠”句。同年,元好問便能作詩,并受到太原學士王湯臣贊賞,被稱為神童。
至金章宗泰和二年,元好問隨父元格至陵川,開始求學于郝天挺,時年元好問十四歲。這期間,元好問隨元格遷徙多地,幼小的心中已經留下了很多山川都市的樣貌,這開拓了他的眼界,也豐富了他的童年。
師學于郝天挺對于元好問有很大的影響,元好問的《郝先生墓銘》記載了很多郝天挺的治學理念,如“讀書不為文藝,選官不為利養,唯知義者能之”“令之子欲就舉,詩非所急,得無徒費日力乎”。這些都體現了郝天挺讀書學習不為功利的思想,這也是后來元好問后來屢試屢敗的原因之所在。但恰恰是由于鉆研于詩詞,而非為了名利,元好問才有了深厚的功底,成為后來的金代文壇巨擘。
金章宗泰和四年,元好問在從學之余,也與仆童伙伴一起宴集交游,學者狄寶心在《元好問年譜新編》中提及其《高平道中望陵川二首》之二,撰寫的應為當時事。狄寶心亦考,其年元好問宴集西溪。這也是元好問交游與宴集的一個良好開端,為以后的交游活動奠定了基礎。
至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問始有詩歌現世。而從金章宗泰和五年至金衛紹王大安二年間,元好問的詩作尚存七首。詩歌為數不多的原因有二:一是年輕時無憂無慮,本身創作并不多;二是年輕時詩歌并沒留心保存,所以留存下來的較少。這七首詩分別是:
《西溪二仙廟留題》:描寫青山無憂,黃鶯直叫,二仙廟清幽雅靜,夢破難尋。
《初發潞州》:該詩當是元好問學業完成,告別恩師后所作。詩中有對恩師的留戀之意。
《結楊柳怨》:詩人以折柳一事訴說離別,世間離別多,生死離別亦多,如果可以,誰都想不離別。
《長安少年行》:描寫自己至長安赴試時的狀態。“八月蒼鷹一片雪,五花驕馬四蹄風。日暮新豐原上獵,三更歌舞灞橋東”四句,表達出壯志滿懷之意。
《隋故宮行》:通過看隋故宮,詩人感慨繁華易逝。
《出京》:至燕京府試失敗出京后作。詩意有美夢難尋,京城難進之意。
《陽興砦》:按詩末自注,知此詩乃詩人自忻州至太原為避騎兵奪馬,不走石嶺關大路,繞道陽興砦一帶時所作。雖為避兵,但詩前六句寫了清新的田園景象,只后二句“年年避營馬,幾向此中行”及尾注寫了避兵之事。
通過元好問那時的文學活動,人們可看出,其對詩歌的影響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一是青少年學習階段,主要積累知識、奠定基礎而少有作詩。
二是無憂無慮的階段。那時的元好問對風景只是純粹的欣賞,并無太多因自身故事而生發出的感慨。因此,《西溪二仙廟留題》《隋故宮行》《陽興砦》等詩大都純粹寫景,僅《隋故宮行》尾二句有世人皆嘆的韶華易逝之感慨和《陽興砦》尾二句有對避兵的無奈。
三是滿懷大志與懷才不遇的階段。剛剛從郝天挺門下畢業的元好問有著萬千志向與抱負,所以信心滿滿去長安赴試,由此作了《長安少年行》一詩。然而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赴試落榜讓元好問打擊很大,甚至懷疑其中有弄虛作假之事,于是一首《出京》詩憤然而作。此二詩深度不夠,與后來他屢試屢敗后寫的反思詩歌相比,反而更顯青年時元好問作品的真實與清新。
四是對離別格外傷感的階段。《初發潞州》與《結楊柳怨》都是離別題材的詩,這一階段的元好問對離別多有不舍,更不想分別。這與其后來對離別的祝福與激勵有本質的不同。
二、元格病喪及南渡前與三鄉時期元好問的文學活動與其詩歌生成
這一時期指金衛紹王大安二年至金宣宗貞祐五年。這八年金朝天災不斷、戰爭頻繁,人民流離失所、政府橫征暴斂、貨幣一變再變,而這已是金朝衰滅的征兆。此時的元好問已經沒有元格的庇護,開始用自己的力量肩負起照顧一大家人的重擔,所以這一時期的元好問迷茫焦灼,急于為官而多次結夏課與赴試趕考,也因奔赴多地而交游甚廣,為了避兵而多次舉家遷移,也因不斷地學習積累而有了自己的詩學理論。
金衛紹王大安二年至金衛紹王崇慶二年這四年里,元好問并無文學作品傳世。這一時期,元好問先是扶護父格靈柩還鄉里,又于次年避兵陽曲,金衛紹王崇慶元年在太原結夏課,并參加府試,但這期間都沒有作品留世。
至金宣宗貞祐二年,元好問避兵陽曲,才有詩《避兵陽曲北山之羊谷題石龕》一首,詩中有驚懼不定之情、劫后余生之感。而后,他又于本年取道衛州至汴京結夏課,以備應試。
從金宣宗貞祐三年至金宣宗貞祐五年,目前有存的元好問詩歌共71首。其中結交類詩文2首;贈別類詩歌1首;游覽、訪舊類12首;行步、行跡類2首;感懷、思念類6首;宴集類1首;避兵、避難類2首(《女幾山避兵送李長源歸關中》也為贈別詩);詠物詩2首;文論、詩論類30首(《論詩三十首》);其他類雜詩13首。(金宣宗貞祐五年興定元年冬,元好問至北舞吊恩師郝天挺,曾贈詩于郝天祐,而此詩現已不存,故在此不表)。
(一)這一時期元好問的人際交往與詩歌生成
金宣宗貞祐四年,元好問與李長源、趙宜之交,作《并州少年行》及《愚軒為趙宜之賦》。其中,《并州少年行》為元好問與李汾游從時作。詩有壯志難酬之意,有想被賞識而發揮自己的才能之感,這與他后一年的想歸隱山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趙宜之交往后,因趙宜之眼盲,所以元好問奇多用典,以調侃的語氣寫了《愚軒為趙宜之賦》,以贊揚趙宜之的文采與心胸。
(二)這一時期元好問避兵與其詩歌的生成
據《中州集》卷七《王萬鐘傳》載:“貞佑二年,忻州破,死者十余萬人,時三月三日也。”故元好問舉家避兵陽曲,于途中作了《避兵陽曲北山之羊谷題石龕》。由于忻州被屠城之慘象深深震驚了元好問(《中州集》卷五趙元詩《修城去》有:“傾城十萬戶,屠滅無移時。敵兵出境已逾月,風吹未干城下血”之句),所以那時年輕的元好問如驚弓之鳥尋求安全之地,也因草木皆兵,所以詩中有驚懼不定之情。
至金宣宗貞祐四年,元好問又因兵亂而南渡避兵,所以作了《石嶺關書所見》一詩,描繪金兵守關備戰與鄉民南渡之情境。經此一亂,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經亂而盡”(《本集》卷三十七《南冠錄引》記載“貞祐丙子,南渡河,家所有物,經亂而盡”),也從這時期,元好問開始了凄苦的生活。
金宣宗貞祐四年十月,元好問避兵女幾山之三潭。金宣宗貞祐五年在此送別李長源,時二十八歲的元好問對當前的困厄并不絕望,因此對李長源也給予了很多的鼓勵與期盼,并作《女幾山避兵送李長源歸關中》以鼓勵之。
(三)這一時期元好問游覽、行跡、感懷及其詩歌的生成
這一時期,元好問為了赴試與避難多次遷徙,金宣宗貞祐三年,其在汴京梁園作《梁園春五首》,那時元好問家中未遭太多動亂,家境尚且殷實,所以在梁園所作五首詩也都皆寫景,無太多煩惱事寫入詩中。
自金宣宗貞祐四年以后,因兵亂,元好問家財盡失,不得不避兵河南,所以此后他的游覽及行跡詩都多了一份國危家破的傷情之感。例如,他到晉陽故城因古城之殘破景象而引發感慨,遂作《過晉陽古城書事》一詩。該詩前八句寫晉陽故城之景,后面寫宋太宗為毀此龍興之地而破壞其美好的景象。詩中意象灰暗,“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哭”“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等句,表現了作者避兵河南時對國危家亡的傷感之情。他到箕山、魯縣、永寧南原、虞坂、虞鄉麻成趣園、洛陽古城等地所作之詩都表現出自己的傷感之情,這也是他這一時期的詩歌特點。
金宣宗貞祐五年于元好問來說是很充實的一年,這一年他以詩文至汴京謁見了禮部尚書,當時的文壇盟主趙秉文,得到了趙秉文的贊賞與肯定;參加過兩次宴集(永寧范使君園亭燕集和三鄉光武廟燕集);參加了一次秋試,依舊落榜;至北舞吊念恩師郝天挺;作了詩論《論詩三十首》及《錦機引》。
金宣宗貞祐五年的落榜事對元好問打擊很大,郁郁于懷,所以先后作了《勝概》《落魄》《郁郁》《古意二首》等詩,詩中都有懷才不遇、躊躇滿志而不得實現,遂準備歸隱之意。感懷詩還有一首《萬化如大路》值得一提,此詩也有歸隱意,但詩中以道教之語貫穿始終,詩在表現歸隱之意外,也有懷念遠方兄弟、感慨世事之亂的意思。
(四)這一時期元好問的文學活動及其詩論的形成
金宣宗貞祐五年,元好問謁見過趙秉文、參加過兩次宴集,這期間通過對諸多文士的接觸及自己多年的積累,元好問對詩歌有了自己的認識。而秋試不中讓元好問對赴試一途灰心喪氣,遂不再致力于備試應試,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詩論研究上,遂于金宣宗貞祐五年興定元年冬作《論詩三十首》及《錦機引》。這兩部作品為后來元好問的詩歌模式做了鋪墊,也為后人對詩歌的評論及鑒賞作了指導。
三、結語
總的來說,元好問二十一歲前無憂無慮,這讓他的作品多以寫物寫景為主,無太多生活的感慨;金衛紹王大安二年至金宣宗貞祐三年,元好問開始肩負起一個家庭,此間天災人禍、社會動亂,元好問不得已避兵陽曲,在看過忻州被蒙古屠城后,心有余悸,其作品蘊藏驚懼不安之情。但這時的元家還算殷實,所以詩人并無太多憂慮之感,體現在作品《梁園春五首》只是寫景而很少涉及其他;金宣宗貞祐四年是元好問生活的轉折點,由于動亂,家財盡散,面臨窘迫的生活,元好問更多開始關心現實,著急備試、赴試,以期有個安穩的生活,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國危家破的傷感之情,如《過晉陽故城書事》《永寧南原秋望》等,但這時的元好問依然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抱負可以得以實現,作品《并州少年行》《女幾山避兵送李長源歸關中》都有體現;金宣宗貞祐四年的赴試失敗及金宣宗貞祐五年的秋試落榜,讓元好問對赴試一途失去希望,開始有歸隱之意,《勝概》《落魄》《郁郁》等都體現出他的歸隱之意。所以,此后元好問不再積極備試,而是開始沉淀自己,專心于詩論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名震后世的《論詩三十首》及《錦機引》兩部經典詩論。
(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元好問文學活動研究“元好問文學活動及其作品生成”(項目編號:NMDSS16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