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燕林
民歌作為我國一種最古老、流傳最廣泛、大眾喜愛并容易接受的藝術形式,作為“俗”文學的代表,自先秦以來就對華夏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承載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見證著時代的歷史變遷,反映著時代的精神風貌,豐富著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它也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冀東平原上有那么一群人,用熱血澆灌著夢想,扎根基層,將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民歌的創(chuàng)作與傳承,著名作曲家、理論家劉榮德就是其中一位。
一、劉榮德個人簡介
劉榮德(1935-),生于河北省盧龍縣雙望鎮(zhèn),是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民歌演唱家、書畫家。他是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榮譽理事、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會員、冀東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曾任河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河北省社會音樂學會副會長、河北省文化廳高級職稱評委、唐山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劉榮德一開始學習二胡,后學習小提琴,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拜師曹玉儉學習冀東民歌。代表作品有《槐花海》《創(chuàng)花生》《潮海漁民號子》《鬧花燈》等。在學術上,他發(fā)表了《冀東民歌演唱方法》《冀東花吹藝術》等多篇論文,出版專著有《唐山地區(qū)噴響曲集》《樂亭影戲音樂概論》《冀東民歌研究》《冀東吹打樂》《冀東地秋歌》《民族唱法講座》等,在學術界享有盛譽。
作為音樂實踐工作者、民歌演唱家,他是最早接觸昌黎民歌并對其進行系統(tǒng)挖掘、收集和整理工作的,是昌黎民歌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演唱方面,他也是公認的演唱昌黎民歌最優(yōu)秀的一位。2006年8月,劉榮德獲得了中國民樂界最高獎項——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這是對他幾十年來辛勤努力成果的褒揚,但是這不足以詮釋他對冀東民歌的貢獻。2009年7月,劉榮德成立唐山民歌研究院并在76歲高齡出任院長,積極傳授冀東民歌,為冀東民歌的發(fā)展發(fā)揮余熱。劉德榮自己創(chuàng)作并演唱了許多冀東民歌,使古老的民歌有了更新穎、更容易歌唱的形式,更容易讓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從而讓民歌創(chuàng)作與時俱進,緊隨時代步伐,反映新時代、新風貌,煥發(fā)出藝術創(chuàng)作生機勃勃的景象。
劉榮德還提出“用感性寫歌,用理性寫歌”的理念,藝術創(chuàng)作強調藝術真實,它不同于客觀真實和科學真實,它以假定性情景表達對社會生活內蘊的真實認識。藝術感情要真實,感性是指作曲要有人的真情實感的流露,要有生活閱歷的錘煉及音樂素材的積累,在藝術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在創(chuàng)作動機的支配下“形之于心”;理性是指作曲家在“形之于心”的基礎上,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形之于手”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作曲家專業(yè)技能的考驗,體現(xiàn)著作曲家的實踐能力。
二、劉榮德與冀東民歌
冀東民歌這一古老的藝術源遠流長,它緊密地聯(lián)系生活,是冀東人民精神風貌的橫斷面。無論是民歌內容還是表現(xiàn)形式、聲腔唱法、音韻選擇都受到了北方民歌的影響,它以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影響著北方民歌。冀東民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受時代背景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它煥發(fā)出第二春,孕育出一些享譽全國的曲目,如《茉莉花》《鬧元宵》《采菱謠》等。
劉榮德從1955年后,開始在歌壇嶄露頭角,從地方舞臺到全國舞臺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其演唱音律跌宕,節(jié)奏鮮明,反映了我國冀東地區(qū)民間文化的特色,主要代表曲目有《接牛犢》《茉莉花》《埋地雷》《山里人愛唱歌》等。他持之以恒地對冀東民歌進行研究,結合舞臺加以實踐,不斷提高冀東民歌的演唱水平。
冀東民歌的總體特點是,它揚棄地繼承了北方民歌中的粗獷豪邁、聲腔響亮跌宕的特點。這從側面反映了冀東人民的樂觀與直率。這一時期的民歌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和區(qū)域民族精神風貌的表征。就民歌反映的內容而言,其主要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對勞動人民的歌頌
在生產勞動中,勞動人民解放了雙手,隨著物質生活的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開始有了追求,民歌中有許多描寫生產勞動的歌曲。有漁民捕魚時唱的歌,也有農民揮舞著鋤頭唱的歌。雖然勞作辛苦,但是唱民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感覺,人們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耕種中,怡然自得。
(二)愛情至上的弘揚
愛情題材的民歌源遠流長,自《詩經》開始,就有描寫男女愛情的民歌佳作。既有反映女子思夫、男子追求女子的浪漫情節(jié),也有反映婚喪嫁娶和描寫給婦女帶來不幸婚姻的民歌,如棄婦情節(jié)。在這些民歌中,描寫沖破封建藩籬、表達自主婚姻、自由戀愛的歌曲顯示了作者思想的進步性。此外,冀東民歌中還有許多涉及地方民俗、禮儀、節(jié)日的歌曲,這對我們全方位、多層次的了解風土人情大有裨益。
(三)日常生活的摹寫
文學作品的藝術源泉來源于社會生活,民歌的靈感也來源于社會生活。對日常生活記錄和反映的民歌數(shù)量比較多,大多寫鄰里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以及社會新風貌、新氣象,也描寫了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萬年愁》這首民歌就是一幅封建農村日常瑣碎生活的白描,真實地表達了吃不飽、穿不暖人民生活的苦澀,飽含著作者的同情和無奈,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真實寫照。
三、劉榮德對冀東民歌的重要貢獻
民歌的采集與整理是一項非常繁重且需要足夠細心和耐心的浩大工程。劉榮德克服重重困難,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他走巷訪戶,深入大山深處,拜訪各種民間藝人,與他們交流切磋、潛心研究,探求第一手資料,采集民歌。在與民間藝人的交流中,他既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也加深了自己的認識,拓寬了自己的藝術想象并學習到多種演唱方法,延續(xù)了冀東民歌藝術的命脈并發(fā)揚光大。在有利于歌唱的前提下,他積極創(chuàng)新,對聲腔唱法有所改動,填詞、譜曲、演唱渾然天成。他創(chuàng)作的《我站在太行山上》《槐花海》等曲目屢屢登上央視熱播榜,為冀東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山西師范大學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