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珍,楊曉英,陳肖東
摘 要:目前的中國,有很多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各高校就讀。此項研究選取遼寧、北京、武漢、云南、貴州等十所高校,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32份,其中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問卷52份,數據顯示了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宗教信仰、受關注度、享受資助、學習成績、人際交往、使用網絡、擇業意向等方面的特征,文章針對這些特征提出了教育策略。
關鍵詞:留守經歷;群體特征;調查;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120-03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兒童個體早期發展中,父母的關愛、支持和鼓勵容易使其建立起對初始接觸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這種感情的建立,保證了兒童成年以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的外出務工,缺少早期的社會支持。從2008年開始,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較大規模地進入高校。根據數據公司麥克思研究分析,按研究結果比例推算,隨著90后大學生的入校,2013年有約124萬農民工的孩子進入高校,其中約80萬曾是“留守兒童”。
此項研究將研究的對象“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界定為:在我國農村地區,童年階段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務工半年以上即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18歲以上,主要分布于大學)。同時,因為留守兒童(18歲以下,主要分布于小學、初中、高中),是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成長的先期階段,具有研究的參照性,作為輔助研究對象。有針對性地做好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培養教育工作,首先要熟悉這個群體的總體特征,進而研究其教育策略。
從本次的調研及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近年來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該群體的關注其實是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擴展和延伸,只有將二者很好地進行銜接和聯系,且同“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相比較,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人們清醒和客觀地認識這一特殊群體,同時為高校管理者、專家學者及相關政府部門提供參考和借鑒,為其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干預和解決措施提供依據。
一、研究背景與方案設計
研究依托“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二類課題:《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調查與人格塑造研究》,對10所高校中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教育現狀進行抽樣調查。選擇參與調查的高校覆蓋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隨機抽取學生參與調查以保證調查樣本的代表性。從微觀到宏觀、從個體到群體、從表層到深層地研究該人群的群體特征。
社會調查的具體實施辦法:調查遼寧、北京、武漢、云南、貴州等地高校,選擇調研及訪問對象,搜集典型案例,重點采集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成長經歷、社會支持、親子關系、保護政策等。設計的訪談提綱將主要包括四個因子:第一因子:對該群體的關注程度;第二因子:該群體對教育的期待和滿意程度;第三因子:該群體參與人格塑造教育的意愿和接受程度;第四因子:該群體開展保護培養教育的載體。
完成調研后,按照:(1)提出問題;(2)查閱文獻;(3)形成假設;(4)制定研究方案;(5)搜集數據和資料;(6)數據和資料的統計處理;(7)結果分析;(8)提出措施等8個步驟開展對策研究。
二、研究規模及區分設計
(一)研究規模
課題組選取遼寧、北京、武漢、云南、貴州等10所高校,發放問卷800份,實際回收737份,回收率92.13%;其中有效問卷732份,有效問卷比例99.32%。
(二)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區分設計
區分“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采取在問卷中設計策略性提問的方法,以分辨該群體。在問卷的第一部分“基本情況調查”中,第4個問題為,你的家庭所在地,回答為“農村”,且童年時代的撫養人為父母親中的一人,或除父母以外的其他親人,我們篩選為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調查中,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為52人,占填寫有效問卷人數的7.1%。
在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這52人中,男生17人,女生35人;在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這680人中,男生321人,女生359人。樣本均為隨機選擇,在年齡和性別比較方面無明顯差異。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童年與父親生活的有10人,童年與母親生活的有21人,童年與其他親人生活的有21人,其他親人主要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撫養。
三、獲取的主要數據與分析
(一)調查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與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獲取的主要數據比較
1.宗教信仰情況。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宗教信仰人數為7人,占13.46%;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宗教信仰人數為59人,占7.65%,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宗教信仰人數比例高于無留守經歷大學生宗教信仰人數比例。
分析:在宗教信仰方面,因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平等、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因為童年時代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從而更容易將精神寄托轉向宗教信仰。
2.在受關注度方面。當詢問“你認為所在學校是否關注你個人的發展與成長?”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回答十分關注的人數為113人,約占17%;一般關注人數為443人,約占65%;不關注人數為124人,約占18%。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回答十分關注的人數為10人,約占19%;一般關注為34人,約占66%;不關注人數為8人,約占15%。
分析: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因為童年撫養人的外出,在升入大學后的受關注感相對更容易得到滿足。高校應該把握這一成長規律,由輔導員、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開展一對一的關心和關懷教育,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和家庭對其關注度的對比,成長于充滿愛心的教育氛圍。
3.在享受資助方面。本次調查發現當問及目前享有哪些資助的時候,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人數為180人,約占26%;伙食補助的人數為87人,約占13%;校園勤工助學的人數為59人,約占8%;其他校園內資助78人,約占11%;社會企業或個人資助人數為23人,約占3%;無相關資助的人數最多為330人,約占49%;選其他的人數為44人,約占5%。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享有國家助學貸款的有17人,約占33%;享有伙食補助的人數為9人,約占17%;享有校園勤工助學的人數有4人,約占8%;其他校園內資助的人數為9人,約占17%;社會企業或個人資助的人數有1人,享有其他資助的有5人,無相關資助的學生有15人,約占29%。
分析: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貧困,獲得資助的人數相對較多,這與高校建立的對其扶助體系及相關制度有關。據了解,各高校獎助學金、勤工助學等學生資助政策向該群體傾斜或覆蓋,是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
4.在學習成績方面。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學業成績等級為優的有99人,約占15%;學業成績等級為良的有329人,約占48%;學業成績等級為中的有203人,約占30%;學業成績等級為差的人數為49人,約占7%;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學業成績等級為優的有9人,約占17%;等級為良的有28人,約占54%;等級為中的有14人,約占27%;等級為差的有1人,約占2%。
分析: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較好。在某種程度上,能上大學的學生成為農村孩子中佼佼者,普遍勤奮好學、自立自強,心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并立志成才,往往具備較高的智力水平和較強的意志力水平,從而靠自己的力量走進大學。
5.在人際交往方面。無留守經歷大學生選擇朋友很多,相處融洽的人數為296人,約占44%;選擇交往一般,有伙伴的人數為354人,約占52%;選擇基本獨自活動的人數為30人,約占4%。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相對應的情況為26人、25人和1人,分別約占50%、48%和2%。
分析: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顯示出更好的樂群性。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內心極度渴望同他人交朋友,對待人際關系和周圍事情敏感性更強。一方面由于童年時期缺乏必要的引導,加上隔代教育的弊端,使得他們在性格上存在膽怯、沉默內向,在與他人交往時隱約有些自卑感;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往往比無留守經歷大學生更易表現出吃苦耐勞、懂得關心體貼照顧他人,而深得周圍人群的認同、贊揚和喜愛。
6.在使用網絡方面。當問及每天使用網絡情況(包括手機和電腦)時,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回答經常(3小時以上)的人數為341人,約占50%;選擇一般(1-3小時)的人數為288人,約占43%;選擇偶爾(1小時以內)的人數為42人,約占6%;選擇從不的人數為9人,約占1%。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相對應的情況分別為24人、23人、4人和1人,分別約占46%、44%、8%和2%。
分析: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相比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未顯示出明顯的網絡依賴。我們認為隨著高速、便捷的現代信息網絡的發展、完善與普及,人類社會的各種經濟與社會活動,都將越來越多地利用計算機網絡。嚴峻的網絡信息安全形勢下,針對該群體的正確使用網絡的安全文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7.在擇業意向方面。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更多地想要到大城市里去工作,其次是回家鄉所在地工作和考取研究生,然而卻沒有學生愿意出國進修。對于無留守經歷大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想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其次是到大城市工作、回到家鄉所在地工作,有一部分學生想要出國進修、自主創業。
分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們認為該群體由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城市化的辦學思維使他們很難享有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從而往往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然而部分成績優異且在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被迫選擇讀研。
(二)小結
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與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部分調查因素的數據上看無明顯差異。有差異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因為童年時代缺乏父母陪伴的兒童,更容易將精神寄托轉向宗教信仰;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更為節儉,大部分同學的生活費控制在1 000元左右;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更為優異,同時顯示出較好的樂群性。同時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表示更樂于接受針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教育,這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在他們喜歡的載體中,社會實踐、藝術熏陶是他們最為喜愛的形式。
四、群體教育策略與建議
(一)設計留守兒童的安全保護體系
調研中,發現部分政府、高校缺乏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和針對性教育。建議形成政府加強領導、社會齊抓共管、父母擔當責任,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保護政策;擴大社會的宣傳,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讓他們宣傳保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依法維護權益,提高執法力度,有效地加強保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安全及隱私;各高校重視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培養和教育,選拔大學生志愿者深入同學中,長期工作,加強聯絡,從基層建立金字塔形的聯系網絡。
(二)構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教育模式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調研中發現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因為童年時代缺乏父母陪伴的兒童,可能更容易將精神寄托轉向宗教信仰,所以,在工作中要針對此類學生開展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避免此類學生受到極端宗教主義的侵襲。
2.開發、利用、整合教育資源。調動校內外各種力量開展教育,協調政府、高校聯動,與家長互動,共同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良好人格。
3.形成一支保護培養的隊伍。在選拔、培訓、考核等環節把關,提高高校學生培養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的責任心和工作技能。
4.挖掘學習及創新潛能。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成績優、良比例更高,即成績好于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側面反映了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學習愿望、成功動機更強,更希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高校要做好此類學生的學業指導工作,通過成立學業指導中心,加強導師制,開展創新創業計劃等,激發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學習和創新潛能。
5.創新教育載體。調查中,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比無留守經歷大學生朋友交友動機更強,交往更為頻繁、密切,相處更為融洽,具有較好的樂群性,且愿意接受人格塑造類活動。針對這項特征,可以以活動、環境建設為切入點,在教育中加入群體性活動,如團體輔導、朋輩輔導、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文化建設、沙盤游戲、音樂賞析等載體,增強教育的吸引力。
6.增加針對此類學生的獎、助力度。調研中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更為節儉,大部分同學的生活費控制在1 000元左右,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更為優異,對其進行助學金支持可以緩解經濟困難,增加獎學金力度,可以形成正向激勵。
7.開展有留守經歷大學生道德和行為實踐。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和素質,真正促進被教育者的人格完善和提升。
8.為開展保護培養活動提供保障。制定政策,增加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培養,完善長效機制,增加針對此類學生的短期出國交流和交換學習機會,開拓學生視野,拓展學生能力。
9.增加培養自信心方面的教育。調查中,在自信心得分方面,無留守經歷大學生在《自信心量表》測評中,36-40分(高分)區間的學生比例明顯高于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學生比例,這說明,雖然樣本中大多數學生均為自信者,但是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極度自信者更少。可以通過開展才藝展示、素質培養、朗誦演講、素質拓展等活動,促進此類學生增強自信心及領導力。
(三)培育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調研中發現,學生對于父母的依戀現象是正常的,而迫于外出的父母應對學生給予適度的關注、適量地滿足學生物質和心理的雙面需求,這些關愛行為可以有效地緩解留守經歷帶來的負面影響。建議家長及老師經常與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交流,加強親子溝通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的關愛。
(四)給予適當的心靈陪伴
調研中發現,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對于人際交往需求較為迫切。學校作為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成長中尤為重要的教育場所更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讓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校園里找到“家”的感覺,對于存在特殊情況的學生多加關注,引導他們成長成才,利用輔導員談心活動,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群體答疑解惑,并對遇到的困難給予疏通和引導。建立長期互動的機制,爭取做到師生共同成長。
做好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特色教育,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教育公平和制度公平,是教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很好體現;而作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內心也是非常渴望得到各界的關注和幫扶。希望通過研究更加科學地掌握該群體的特征,通過高校教育工作特別是輔導員工作不斷發揚這部分學生優勢,克服其弱勢,優化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保障該群體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肖東,楊曉英.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安全保護體系研究述評[J].管理觀察,2016(10):96.
[2]趙苗苗.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寧夏固原市實證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3]楊雪嶺.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心理病理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3).
[4]申繼亮.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EB/OL].[2017-02-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4/c_128717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