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本清 衛杲旻
摘 要:信息技術產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引擎,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未來從業者,其就業能力必將對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深度起到重要影響作用。本研究運用IPA(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即“即重要性-表現程度分析法”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指標的重要性及滿意度進行評價。本文構建了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IPA四象限分析圖,并且根據評價結果,從宏觀政策機制層面、中觀高校教育、社會管理層面以及微觀個體成長層面提出針對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IPA;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TP301.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T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gines of modern economy.As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T will work in this industry after graduation,their employability will bring significant impact to the levels and depth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The study evaluates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level of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T by means of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IPA),constructs the IPA four-quadrant model to evaluate the employability index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T,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from the macro level of national policies,the medium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and the micro level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Keywords:IPA;information technology;college students;employability;improvement strategy
1 引言(Introduction)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跨界融合和深度應用,將推動“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運行。在此背景下,產業對于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需求量、需求規格及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由于我國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擴大,其就業形勢之嚴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連就業前景廣闊的軟件、通信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也遭遇了就業困難。雖然市場在人才供需整體上處于需大于供的狀態,但市場供求的匹配度差距越來越大,其原因在于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缺陷。
本研究通過IPA分析法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進行分析,針對需要提升和改進的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為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業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2 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
2.1 就業能力的內涵
國外部分學者將就業能力界定為人格特質,認為個人特質是就業能力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業能力是個人特質與其他人力資本等因素的結合[1];部分學者將其界定為綜合能力,認為就業能力是與環境交互過程中體現的綜合能力,如知識、技能、態度等[2]。國際勞工組織曾經這樣闡述就業能力:它是個體能夠獲取工作、在工作中進步,同時應對工作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3]。國內多數學者從雇主視角出發,將就業能力界定為崗位勝任力,以技能為核心,以人力資源的使用為導向,重點體現崗位需求和崗位匹配性[4]。
綜合以上定義,本研究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就業者個體所擁有的在就業市場中有競爭力的、能夠適應行業需要及用人單位職位需求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結合,適配而穩定的就業能力可以幫助就業者應對勞動力市場中不斷的變化,獲得適合自身發展且滿意的工作。
2.2 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
與傳統服務行業的人才需求特征不同[5],信息技術產業作為第三產業支柱,對人才知識儲備的復合型、技能的實踐性、跨語言跨文化溝通的國際化要求較高。部分學者對畢業生能力現狀與企業的需求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對于信息技術類專業畢業生的選擇,用人單位通常重點考慮就業者與公司戰略發展的適配度(包括就業者個體的成熟度、文化理解力、語言能力等)、可轉換技能(包括創新能力、潛在領導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個人態度與動機等)和專業實力等硬技能(包括各種與專業及職位相關的技術水平)。
3 IPA分析法(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IPA分析法,即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由Martilla和 James在1977年提出,通常譯為重要性—表現程度分析法或重要性—滿意程度分析法。IPA分析法最早應用于對工業產品的研究,其方法簡單實用,測量結果清晰明了,后逐漸被應用于教育、旅游、服務質量等方面研究之中。
IPA分析模型將重要性評價數據列為坐標橫軸,表現性評價列為坐標縱軸,以重要性評價數據和表現性數據的總平均值作為橫軸、縱軸的分割點,將空間劃分為四個象限,分別代表優勢區、保持區、改進區和重點改善區。其中,優勢區是重要性和表現性都高的區域,該區域內的要素需要繼續保持;保持區是重要性相對偏低、表現性較高的區域,該區域內的要素屬性為供給過度,不宜可以追求;改進區是重要性和表現性都較低的區域,該區域內的要素無需優先發展;重點改善區是重要性高、表現性低的區域,該區域內的要素亟需加強改進。IPA四象限模型圖如圖1所示。IPA分析法一般用于分析各要素指標在需求方心目中重要性與其實際感知間的差異。通過建立IPA四象限模型圖,來確定指標屬于優勢區、保持區、改進區和重點改善區的哪一個區域,從而制定不同的解決對策,達到需求方滿意度的最大化。
依據IPA分析法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指標體系進行測評的具體操作的主要步驟如圖2所示。
4 指標體系的構建(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x system)
研究在構建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指標體系時遵循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科學性、前瞻性的原則。綜合考慮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區域經濟差異與高校人才培養方向等因素,結合《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等國內外工程教育標準、CDIO對工程教育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及工程技術人才要求的能力表征等,擬定了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備選指標集群。采用德爾菲法,選取18位在該領域研究較為突出的專家對評價指標的合理程度進行評判并作出相應修改,依據專家的修改意見及評價中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最終確立了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指標體系[6],包括職業素養、專業能力、通用能力(表1)。其中,職業素養指標反映的是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職業素養面的綜合素質,以應用型人才的德才兼備等綜合素質為特征進行評價與衡量,包括職業道德、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要素。專業能力是應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專業能力指標的設計反映了專業認知及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方式,包括計算機原理認知與操作能力、系統理論設計與開發能力和應用系統的使用與創新能力要素。通用能力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具有普適性、可遷移性、發展性、綜合性及高度概括性等特征,通用能力指標包括學習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等9個要素。
5 問卷設計與數據分析(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5.1 問卷設計與調查
根據上述能力指標體系設計問卷。問卷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學歷、供職單位、職務等。第二部分是就業能力感知,主要對選取的15個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指標的重要性(重要程度)和績效表現感知(滿意程度)的一個記分量表。該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將重要性劃分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五個等級,績效表現也劃分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五個等級,分別記為1-5分,分值越高表示越重要或越滿意。
數據采集工作自2017年10月起,至2017年12月結束。調研對象主要為信息技術企業高管、業務部門主管、工程師、人力資源部門主管等。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500份,共回收2367份,回收率94.68%,去除無效問卷97份,有效回收率為90.8%,覆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地區18個省市145個大中小規模的典型信息技術企業。
5.2 數據統計與分析
在統計學與計量學的觀點中,信度和效度是評定問卷所收集的測量結果穩定性、可靠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統計軟件對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系數)進行了信度檢驗。通??死拾凸哦认禂到橛?到1之間,如大于0.60表示可被接受,介于0.80—0.90則代表問卷信度非常好。經檢驗,本調查問卷整體的信度系數為0.824。本研究還從邏輯效度與構想效度兩方面對問卷進行了效度分析,問卷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介于0.223—0.746,問卷抽取出的因素累積方差解釋量達61.373%。這表明問卷信度、效度很好,適合進行IPA分析。
信息技術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性評價及績效表現問卷調研成果見表2。由此可見,整體上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重要性平均值4.30分遠遠超過績效表現平均值3.21分,績效表現與重要性的差值達到1.09,如圖3所示。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需求。
6 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IPA分析(IPA on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IT)
首先建立關于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IPA四象限模型,以重要性為橫軸、績效表現為縱軸,兩軸的垂直相交點定位在重要性均值4.30和績效表現均值3.21上,基于相交點畫出垂直于兩軸的四個象限。將15個不同就業能力要素的績效表現和重要性的得分值分別作為X、Y值,用○表示就業能力要素繪制在IPA方格上,用F1—F15表示各個能力要素,如圖4所示。
如圖4所示,第一象限為就業能力高重要性、高表現性象限。落在第一象限的要素有職業素養指標中的F1(職業道德)、專業能力指標中的F4(計算機原理認知與操作能力)及通用能力指標中的F7(學習能力)F12(團隊合作)四項,表明行業需求方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基本的職業道德、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及實現就業的基本素質表現認可度較高。
第二象限為就業能力低重要性、高表現性象限。沒有要素指標落在第二象限,表明不存在過度努力的要素。
第三象限為就業能力低重要性、低表現性象限。落在第三象限的要素有F2(科學精神)、F3(人文素養)、F8(抗壓性)、F10(主動性)、F11(計劃性)、F14(創新能力)、F15(擇業能力)七項,其中五項要素屬于“通用能力”指標,兩項屬于職業素養指標,反映出行業需求方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的科學及人文素養,實現就業的綜合性、發展性、可遷移性能力及素質滿意度較低。根據表2可看出,雖然行業需求方對上述七項指標的績效指標并不滿意,但是其重要性與滿意度的差值均小于重要性與滿意度的相差均值1.09,因此上述七項要素屬于較低優先發展類型因素。
第四象限為高重要性、低滿意度象限。落在第四象限的要素指標有F5(系統理論設計與開發能力)、F6(應用系統的使用與創新能力)、F9(責任心)、F13(溝通能力)四項,其中兩項屬于“專業能力”指標群,兩項屬于“通用能力”指標群。上述四項指標重要性與滿意度的相差均值遠遠大于重要性與滿意度的相差均值1.09,是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應首要解決的問題,反映出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與企業崗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國家頂層設計缺乏多方關聯性,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社會培養環境欠優良,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缺陷及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內驅力不足等。
7 提升策略(Improvement strategies)
7.1 政府層面
倡導建立國家層面的就業能力框架[7],并嵌入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之中;完善就業管理政策法規;以就業能力作為高校教學評估的主要指標,驅動教育評價體系的重構;制訂相應的激勵和支持政策,讓企業參與行業人才標準制及考核體系制訂,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等;加強調控和引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理性看待就業形勢。
7.2 院校層面
(1)構建科學的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遵循“市場需求為導向”原則,課程設置強調實用性、實踐性、復合性,確定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體系,注重對行業新知識、新技術的引入。構建與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能力培養一致的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并對其進行可教學化改造,按照企業真實項目開發流程,規范實訓教學,實現實訓教學目標與工作崗位、實訓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實訓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實訓教學環境與工作環境、實訓教學管理與工作管理的無縫對接,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經驗和職業綜合素質。
(2)優化學習效果分析機制。注重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全面評價分析,系統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就業能力,為掌握人才培養情況、改進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有效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提供重要信息。
(3)健全就業質量跟蹤評價機制。從供需兩條線定期對畢業生及主要用人單位進行調研,了解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崗位、薪酬情況等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招聘渠道、招聘需求及基本能力及綜合素質要求、相對工作表現和整體滿意度等,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狀態、質量及職業發展,從而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專業及課程標準的修訂起到指導作用,提升就業服務與指導工作質量。
(4)開展廣泛的社會合作。高校在專業設置、培養方案制定時應與行業企業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合作機制,和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等共同研究人才發展規劃和人才需求結構,建立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7.3 社會層面
社會層面,在全社會樹立聯合培養的觀念,優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社會培養環境。整合社會資源,多渠道完善和健全教育培訓事業及職業發展服務體系;搭建校企合作就業實踐平臺,引導校企雙方正視問題與職責、正面雙方利益訴求,尤其是引導企業加強與學校合作的責任意識,為大學生增加更多的實訓、實習的機會,提供入職、晉升的相應培訓和輔導,促進校企間的深入合作,樹立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健全學校主導、行校企聯合參與的實踐教育模式,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進入職場開展校實踐活動;依據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指標,構建由用人單位和高校共同參與,同時借助社會第三方評價機構來開展數據調查的多元就業能力評價反饋機制,包括多時段、多維度、多數據源的動態監測體系和多組織、多角色、多領域化的協作保障體系,優化良性循環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外部環境。
7.4 個人層面
除政府、社會及高校需完善和強化監督、激勵、服務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外,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自身就業能力培養內驅力。除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外,大學生的學業生涯還應注重價值取向、就業發展能力、社會應對能力的提升,多關注專業就業形勢、就業能力標準,積極參與就業競爭,不斷增強自身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綜合素質與實際崗位的匹配度,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價值
8 總結(Conclusion)
本研究運用IPA(Importan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即“即重要性-表現程度分析法”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指標的重要性及績效表現進行分析。IPA分析結果表明,行業需求方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基本的職業道德、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及實現就業的基本素質表現認可度較高,對其專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認可度低,認為其在系統理論設計與開發、應用系統的使用與創新、責任心及溝通等方面需要重點提升。
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需要尊重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形成規律,重視政府、高校、社會和個人多方聯動作用,秉承“需求導向、協同創新”基本原則,形成多元化、多維度、協同育人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以適應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對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Mel Fugate,Anglo J,Kinicki.Employability:A paychology-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2] Bowe.F.Job capacities and personal attitude[J].Employment Relations Today,1998(15):107-111.
[3] 王霆,曾湘泉.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經濟,2009(1):1-4.
[4] 汪昕宇.北京地區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與結構思考[J].人民論壇,2014(8):143-145.
[5] 梁萌.我國IT產業發展現狀和勞動關系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3,45(6):78-83.
[6] 吳御生.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述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3):54-57.
[7] 金昕.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現狀的實證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237-240.
作者簡介:
董本清(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領域: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教育.
衛杲旻(1985-),女,本科,項目策劃.研究領域:計算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