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趙國偉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工作環境正發生改變,輔導員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輔導員的學生工作也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本文對“互聯網+”時代高校管理模式和學生群體的背景變化進行了介紹,分析了輔導員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而總結了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學生工作的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 G71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2-0123-002
【Abstract】In the age of "Internet plus",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the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hanging, the counselors 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nd the student work of the counselors is entering a new sta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change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mode and student group in the age of "Internet plus",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counselors, and then sums up the new mode of student work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Internet plus;Vocational College;Counselor
“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高職院校為國家培養基礎性人才,高職院校輔導員更是奮斗在教育第一線的人員,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的日常管理,學生活動的組織,學生就業的指導等工作[1]。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伴隨著95后以及00后等“互聯網+”時代的學生群體進入校園等時代背景及大環境的變化,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學生工作將面臨的新的問題,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學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大環境的變化
1.1 高職院校輔導員管理模式與“互聯網+”結合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計劃[2]。對高職院校而言,“互聯網+高職學院輔導員管理”工作,同樣意味著生態的更替。一方面將高職院校在輔導員團隊建設中與互聯網結合,形成了高職院校輔導員人員結構的變化:各高職院校在輔導員團隊建設過程中,提高年輕輔導員比例,降低年齡較大輔導員比例,這樣便于將日常學生管理工作與互聯網結合,完成新老交替,要求年輕輔導員從年齡較大的輔導員處學習學生工作的經驗,年齡較大輔導員從年輕輔導員處學習互聯網+思維。另一方面,學校對于輔導員隊伍的考評機制也與互聯網接軌,考評、監管模式也發生了改變:采用互聯網輔導員監管制度,學校學生、老師之間的考評都以互聯網為基礎,管理更加嚴格、同時真實性與可靠性也進一步提升,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工作能力,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互聯網+”時代學生群體的特點的變化
現在的高職院校學生基本以95后和00后為主力軍。95后與00后的學生,是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多數伴隨、見證和體驗著數字信息時代“尤物”(智能手機、電視、電腦、互聯網、iPad等)的出現、發展和優化升級[3]。這一代的學生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如:(1)追求自由、崇尚個性;(2)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深度不足;(3)沉迷網絡、網絡道德意識差等。高職院校老師的角色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老師在工作中須要了解學生特點,針對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育的方式與方法。
2 “互聯網+”時代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正由于“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環境的改變,輔導員的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同時也存有“互聯網+”帶來的機遇。
2.1 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挑戰
2.1.1 學生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人類,智能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都成為了學生的必備品,特別是智能手機,幾乎是片刻不離手,也就有了“低頭一族”的說法。智能手機上網的方便性與適用性,網絡覆蓋面的增長、網絡的提速,都導致學生能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查看朋友圈,刷微博、看博客、發微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都在網絡上進行,甚至兩個人相對而坐,卻用手機進行交流的情況都屢見不鮮。一些學生因為長期處于這種在線上交流的環境中,使得自己在實際生活中,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能力大幅度弱化,一些同學出現了在網絡上能侃侃而談,現實中與人交流溝通,卻言不達意的情況。因此作為高職院輔導員,需要面臨不僅在網絡上與學生無障礙的交流、溝通,同時要在線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現實社會中面對面的交流溝通的能力。
2.1.2 學生對網絡中各種信息識別能力的培養
互聯網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學生更是一群充滿好奇的群體,并且有大量的課余時間。互聯網上信息量巨大、各種各樣的思潮混雜、言論自由度高、言論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強、受到的監督和言論所需負的責任都小,同時互聯網游戲發展迅速,由于學生群體無論是在思想上、自控力上都還沒有完全成熟,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無法正確處理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同時,95后以及00后學生在家都是掌上明珠,接觸社會少,互聯網能將整個社會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真實或者虛假的信息都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缺乏對信息的識別能力,使青年學生的思想易受到互聯網的影響、有較大的幾率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虛假信息的欺騙、更有一些居心叵測的分子利用各種網絡手段誤導學生的價值判斷。這就要求輔導員老師對學生的上網時長、內容進行相應的監督和引導,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
2.2 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的機遇
2.2.1 學校方針政策帶來的機遇
由于學校的重視與支持,高職學院的輔導員團隊組成構建變得更加合理性,為輔導員隊伍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學習的機制、輔導員能各盡所能,加快“互聯網+”與輔導員學生工作的結合。同時高職院校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視,將輔導員工作評價與“互聯網+”相結合,使得考核、評價、激勵機制更加完善,調動了高職院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
2.2.2 “互聯網+”對輔導員職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互聯網+”時代的高職院輔導員,在合理使用互聯網的基礎上,能更好的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實現自我的職業發展。針對高職院校實際情況分析,輔導員的來源較雜,所學專業也不盡相同。且我國目前還沒有輔導員相關專業的培訓機構和課程,所以各高職院校新招錄的輔導員基本上是未經專業培訓就匆忙上崗,缺乏從事學生教育管理的專業素質。輔導員承擔著重要的育人職責,擔負著重要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多方面的教育職責,而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來做支撐。高職院校輔導員要在實際學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聯網,將“互聯網+”與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同時實現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提高工作的效率、拓寬思想教育平臺,實現自我的職業發展。
3 “互聯網+”時代輔導員學生工作的具體分析
“互聯網+”時代輔導員的學生工作由于大環境的變化、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變化,輔導員的工作的模式也也有一定的變化。
3.1 “互聯網+”與日常管理工作
高職院校輔導員在“互聯網+”時代,需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日常工作的高效化,數字化管理平臺包括院校的專有平臺,也包括各種公共應用軟件平臺,輔導員老師日常工作如:通知、統計、學生評價等都可以在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輔導員在熟練掌握的情況下,能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將自己從繁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解放出來。
3.2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輔導員在“互聯網+”時代,需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了解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情況,通過互聯網了解學生大的思想與心理動態,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平日里有意識地通過互聯網推送正能量的文章、有助于提升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文章和微信、微博公眾號,同時針對發生的事實新聞、學生的關注的問題、事件、通過互聯網發表自己的觀點,給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
3.3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在“互聯網+”時代可以貫穿學生的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指導需要輔導員建立互聯網思維,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從日常學習、生活中培養學生溝通、交流、合作、學習、創新的能力和思維。在互聯網的支持下、輔導員可以在社會人才需求的角度上,對學生的未來職業進行指導,將就業、創業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就業、學會創業、同時學會做人。應用互聯網的職業規劃相關APP,開展職業規劃的相關線上、線下的職業規劃活動。同時,注意通過互聯網實時更新相關就業信息,給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閆方超.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學生管理能力建設硏究[M].南昌大學,2016:7.
[2]丁翠娟.“互聯網+”時代高職輔導員工作探索[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62-65.
[3]徐永波.基于“互聯網+”時代的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