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行飛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高級形式為物聯網金融,處于物聯網模式下的供應鏈融資可以很好地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傳統風險,但是同時也會有新的風險出現。本文章對傳統供應鏈融資方式進行介紹,并依據初始授信、合作放款、貸后回款三大運營階段與線下、線上兩大操作過程,歸納出特定的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并實行恰當的物聯網金融模式來規避風險;然后利用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來認清物聯網金融模式下供應鏈融資的新生風險。
關鍵詞:物聯網;供應鏈融資;風險
中小企業于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如今,融資難、融資時效長已經極大地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需要把握市場方向,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供應鏈金融模式來適應中小企業的發展。該模式將供應鏈上的核心公司和它的上下游配套中小公司當成一個整體,憑借公司內部的真實交易,借助于交易過程里面所產生的應收賬款、存貨和未來貨權等當成質押品,給供應鏈上協同公司設計出更為科學的融資解決方案。
一、物聯網金融模式下供應鏈融資傳統風險控制
(一)信用風險及其控制
每一種供應鏈金融模式的融資過程都可以分作授信、合作放款、貸后回款這三個階段,信用風險能夠利用以上幾個階段實施識別與控制。
我們將授信階段定義為專門供應鏈融資的金融機構對借款人信用水平、歷史信用記錄、貿易真實性、貸款項目經營前景和核心公司信用狀況及供應鏈競爭力等方面實施全面評估,最終明確授信額度與授信期限的過程。在該階段實施中,需要把融資平臺和電商平臺、物流平臺、市場信息平臺、征信平臺、質押平臺、企業信息系統等進行對接,進行分息獲取,有效規避授信階段出現的各種信用風險。
合作放款階段,涉及的每一個主體進行合作來實現放款條件,實施放款的過程。比方說融通倉模式里面,第一步,金融機構、貸款公司與核心公司需達成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權利與義務;第二步,金融機構、貸款公司與物流公司亦須達成貨物質押監管協議;第三步,貸款公司向銀行上繳保證金,并把質押貨物運至質押倉庫,物流公司核對驗收合格;第四步,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這個階段產生的要信用風險集中表現為協議風險與質押物驗收風險。
貸后回款階段,金融機構能夠借助于三類方法收回貸款:融資公司經營項目收入、質押物發放或變現、核心公司擔保還款。因此旨在確保可靠的回款來源,融資公司應該隨時監督融資公司業、核心公司經營過程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質押物狀態。這種信息的收集與處理亦離不開物聯網金融模式的引入。
(二)操作風險及其控制
供應鏈融資進行過程的操作風險有線下操作風險與線上操作風險。傳統供應鏈融資里面,線下授信審查與線下質押物監管會出現一定的操作風險,線下授信審查過程里面,審查人通常借助于審查報告提交結果,審查人的經驗度、道德責任水平等直接影響著檢查結果。質押物的線下監管過程里面,金融機構和物流公司一般是不在本地,需要委托物流公司實施全程質押監管,然而物流公司監督力度不夠,質押物監管中會出現不少操作風險。可以說,物聯網金融為“讓物品說話”的金融方式,能夠借助于視頻采集、條碼識別、智能定位等相關數據采集技術控制出現的操作風險。
二、物聯網金融模式下供應鏈融資新生風險的識別
(一)感知層風險
風險中集中看重感知層所采集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全面性,所以每種信息源的低效運行與檢測設備出現問題就會造成風險出現。利用供應鏈金融的三個階段,于授信過程中應該獲取借款公司的特定數據,或許會出現的風險為:電商數據不可靠風險、平臺數據不完整風險、市場信息不準確風險。合作放款階段通常發生于質押物驗收階段,或許會出現的風險為:品質檢驗設備故障風險、監測不及時不準確風險、反應不及時風險、貨物丟失風險、配送故障風險。貸后回款過程,出現的風險摒棄合作放款階段的風險之后,亦存在融資項目跟蹤不及時風險、市場信息收集不全面風險。
(二)網絡層風險
網絡層通常利用互聯網技術把感知層獲取的相關數據實施遠距離傳輸,因為相關技術與標準還不齊全,出現了不少風險。出現的風險集中表現為:信息泄露風險、信息延遲風險、信息加密風險、信息丟失風險、信息不對稱風險、物聯網標準風險、惡意干擾風險、網絡不穩定風險,以上風險會造成應用層無法在特定的時間內獲取全面、準確、客觀的數據信息。這不利于對后續數據進行科學處理和決策。
(三)應用層風險
應用層把采集的數據實施加工處理,提供風險監測、金融決策、交易跟蹤、市場預測等服務。該層次的風險集中表現為參與各方合作經營與或許破壞合作狀態所出現的風險,集中表現為:商業機密泄露風險、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數據挖掘效率風險、數據融合風險、各參與方合作風險、物聯網管理風險、社會經濟風險、政策法規風險、組織管理風險。
結論
供應鏈融資參與主體不少、環節冗雜、操作次數多、信息容量不小,只有部分環節的互聯網化,在大數據收集與處理方面尚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無法避免出現的每一種傳統融資風險。物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供應鏈融資能夠積極規避傳統供應鏈融資風險,然而亦無法避免新的風險的產生。本篇文章對傳統供應鏈融資方式進行介紹,并依據初始授信、合作放款、貸后回款三大運營階段與線下、線上兩大操作過程,歸納出特定的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接著實行恰當的物聯網金融模式來規避風險;然后利用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來認清物聯網金融模式下供應鏈融資的新生風險。識別和控制相關風險在供應鏈融資的物聯網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菁,宋玉田.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管理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5(02)
[2]闕方平.物聯網金融:一場新的金融革命正悄然來臨[J].武漢金融,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