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經濟合作是國際化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化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澳門和香港在回歸之后,我國粵港澳經濟合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然而粵港澳經濟合作中仍存在著機制體制不對接、深層矛盾、利益訴求不一致等問題,嚴重阻礙粵港澳經濟合作水平的提升。針對這種情況,積極探索研究粵港澳經濟合作瓶頸與深化策略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粵港澳經濟合作水平,而且對粵港澳經濟發展意義深刻。本文著重分析了粵港澳經濟合作的瓶頸,并探索了粵港澳經濟合作深化的對策。
關鍵詞:粵港澳經濟合作;瓶頸;深化;策略
一、粵港澳經濟合作瓶頸
1.機制體制不對接
一國兩制為港澳回歸提供了制度保障,是粵港澳經濟合作的前提。然而,從制度操作方面來講,澳門和香港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自發調節的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而廣東地區仍實行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粵港澳地區的社會經濟管理體制和法律體系存在著較大差異,增加了粵港澳經濟合作的難度。雖然2010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就針對各地經濟發展實際狀況,在共創發展為目標的基礎上,聯合制定了《環珠三角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但是,這也只是粵港澳經濟合作的外部政策文件,難以統領粵港澳經濟合作全局,粵港澳經濟合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需要與港澳政府進行協調。
2.港澳深層問題和矛盾
現階段,隨著廣東經濟的發展,在具體經濟合作中,廣東地區與港澳地區的優勢地位發生了轉變。香港地區的勞動力資源錯配、環境優勢持續弱化,且香港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經濟結構單一、生產要素配置等問題。而澳門地區經濟發展受勞動力素質、經濟基礎等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港澳原有的競爭優勢在粵港澳經濟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弱化,而廣東地區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其外資吸收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對港澳地區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廣東地區在粵港澳經濟合作過程中的優勢逐漸凸顯。
3.利益訴求不一致
共同的利益訴求能夠為區域經濟合作提供強大動力,而在粵港澳合作過程中,港澳地區為了實現產業轉移,與廣東人口紅利及承接生產力的利益相符合,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港粵澳地區的經濟發展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管理模式和經濟運行方式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經濟合作過程中各方的利益訴求已經不再一致。具體而言,基于粵港澳灣各地政府管理體制的不同,在經濟合作的過程中會存在由于不了解當地政府管理體制而導致的合作方式、利益分配等一系列問題。對經濟合作效率的提升,經濟效益的實現都有一定的影響。并且,粵港澳三地的金融政策和通關制度不同,經濟合作過程中的資金要素、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等的流通存在著制度制約和政策制約,難以形成統一的認識。
4.重點合作領域突破不大
粵港澳地區在經濟合作的過程中缺乏全局規劃,這不利于其對產業發展帶動能力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粵港澳地區的經濟合作采取錯位發展的方式,在合作過程中在一些成熟的領域開展合作,然后再向其他領域推進。廣東地區在經濟合作的過程中以珠海地區及深圳地區的港澳合作為突破口,積極開展海運貿易、電子科技等成熟產業,并在這些優秀產業的帶動下有效促進了服裝、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然而,港澳地區在與廣東開展經濟合作的過程中雖然集中在輕加工裝配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其發展方式粗放,缺乏經濟創新能力,雙方在高附加值的科技領域和技術領域的突破不大等以成為當前制約其經濟合作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粵港澳經濟合作深化對策
1.破除機制體制障礙
粵港澳經濟合作應積極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緩解內部矛盾。粵港澳地區應積極創新經濟合作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核心作用。具體來講,我國應積極從法律層面構建粵港澳經濟約束及保障體系,促進粵港澳經濟合作的規范化。同時還應當完善粵澳、粵港雙方行政首長會議機制及高層會晤機制,對經濟合作的重要議題和重大合作事項做出決策。并且,我國應積極完善粵港澳經濟合作的協調制度和督促制度,落實專責小組架構,保障粵港澳經濟合作的高效運行。同時,我國應促進廣東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提高廣東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引入港澳地區的專業服務業,促進廣東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另外,我國應積極優化廣東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廣東經濟合作的國際化與規范化,為廣東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平臺,建立透明、開放的市場機制。
2.深化重大項目合作
粵港澳經濟合作應積極深化重大項目合作,突破傳統經濟合作的限制。我國應針對粵港澳企業發展特性,有重點地發展服務業以及科技企業,增強其產業影響力,積極推動粵港投資的簡單化和便利化發展。并簡化廣東地區投資流程,促進粵港澳重大合作項目的開展。并且,我國應加快廣州南沙地區、深圳前海地區的開發,為粵港澳經濟合作提供新的經濟空間,促進粵港澳經濟合作創新。
3.開展錯位發展
針對粵港澳地區的經濟差異,粵港澳經濟合作應積極開展錯位發展。我國應加快香港地區的高端服務業和航運物流、國際金融等行業的發展,將澳門建成旅游休閑中心,促進澳門地區的多元化發展。并且,粵港澳地區應加快社會民生合作,建設社會生活共同體,深化醫療衛生合作,加強對疾病的合作檢測治療,積極完善疾病信息通報機制。此外,粵港澳更應在科技、教育等方面深化合作,通過交換生、教師參觀學習等方式來促進粵港澳三地高校之間的學術合作與交流。為粵港澳經濟合作的優化提供充足的科學技術及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雷騏瑜.新世紀粵港澳經濟合作的歷程和現實啟示[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7(02)
[2]蔣菁.新形勢下中俄經濟合作關系的變化與趨勢[J].東北亞學刊,2017(05)
作者簡介:
彭軍(1966.10- ),男,漢族,廣西合浦,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貿易經濟、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