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逐漸呈現“多元動態”的歷史特征。高校圖書館有責任與義務,憑借“數字人文”理念的指導,對高校發展的歷史體系進行人文層面的建構,使之展現更為經濟、更具效益、更加實用的形象。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校史
高校歷史,是高校發展過程中各種形式的信息數據有機構成的人文對象。以前,它僅是一個作為參觀展覽,以充分彰顯學校人文底蘊的靜態實體。21世紀,高校業務不斷增長,發展形勢多變(如民辦獨立學院轉設),產生的信息數據數量龐大、結構冗雜,許多人越加注重校史其他功能的挖掘,滿足轉型升級、科研評估、招生宣傳等動態需求。所以,引入圖書情報領域近年熱門研究的“數字人文”理念,為“動態多元”的校史體系建構厘清思路,是恰切的選擇。
一、數字人文理念及其發展
20世紀中葉,“數字人文”(DH)理念從“人文計算”(HC)的運用中誕生。它旨在通過計算機將人文領域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數碼表現,對千頭萬緒的傳統問題或復雜多變的溝通策略,進行技術層面的回應。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學者漸漸發現其理念的實踐存在單維深入的弊端,如僅應對某個具體的人文領域進行數字化項目建設的攻關,較少甚至從不考量項目完成后,涉及的社會效益的優劣與人文價值的多寡。因此,采用該理念指導高校校史體系建構,即是將“數字人文”研究的維度,更多引向人文層面的討論,著力回答某個數字技術如何更好地服務、體現、盤活、使用高校歷史這一作為人文對象的體系,而不是闡述某個數字技術怎樣構建這一體系的機械化過程。
二、高校圖書館在校史構建中的地位
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資源和信息數據的中心源,客觀被要求對校史構建提供“數字人文”服務。在國際范圍內,尤其中國臺港澳地區,多數高校的校史研究和建構團隊從屬其圖書館,并由圖書館統籌運營。也有如美國紐約大學等14所高校圖書館,專門設立數字人文館員或類似崗位,或成立相關組織,與校內外其他單位進行業務上的協作,開展構建校史的各項活動。鑒于此,高校圖書館理應肩負高校歷史資源建設的使命、發揮人文數據服務的職能,在已成立成熟的數字人文工作機構的前提下,結合現代學校發展實際情況,科學安排現有人力、物力、財力,打造集科研、展覽、教育、消費“四位一體”的校史體系。
三、高校圖書館在校史構建中對“數字人文”的應用
(一)以專題為導向,建立經濟集約的校史人文倉儲
歷史的分類,不單有史論概念,如時間、空間的分野,還包括史實概念。后者在數字人文視域中,反映在學校歷史建構上,即可將采集的歷史數據,分為科研發展、教育改革、學生實踐等諸多個不同類型的專題。這些數據,分散產生并保存于各業務部門,圖書館可利用DSpace(數字空間)集成系統,按需設計數據專題的采集方案、規則,建立機構式校史人文倉儲,指導相關部門直接對所轄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業務材料進行動態實時的登記導入,固定為史料的信息元數據。該方式,節約了信息儲存空間,提高了業務數據提煉成歷史數據的效率,方便圖書館對校史進行分析研究、二次開發、參考利用,在應付上級對各種業務的專門評估時,也能隨時向考察者提供相應清晰的歷史脈絡。
(二)基于可視化技術,創建虛擬校史展覽場館
在集納各種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圖書館可綜合利用Web3D和VR技術,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表達,創建虛擬校史館,利用數據關聯模式,發布到網絡中,實現24小時開放。應當注意的是,虛擬校史館的形貌并非只是傳統圖文影像的簡單組合,還必須有360度全景漫游的場景,且場景能同時兼容PC端和移動端。相比在實體館中運用該類技術或直接建立實體館,虛擬館更節約硬件成本和修繕資金,同時打破參觀的空間限制,面向如離校學生、兄弟院校、國外校區等領域的受眾,凸顯展覽功能的共時性。
(三)提供人文與信息素養數字交互平臺,挖掘校史教育功能
圖書館還可借助校史展覽,充分挖掘校史教育功能,為學生信息素養和人文素養教育提供保障。如圖書館可組織新生入學教育,讓其在信息共享空間(IC)里,游覽虛擬展覽館,透過增強現實技術(AR),與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互動交流,見證學校發展的光輝歷程,接受人文熏陶,同時教授其如何從校史專題庫中檢索并獲取學校某個重大歷史信息的方法,鍛煉文獻檢索能力,揮發“一史二用”的價值。
(四)通過數碼手段,生產校史文化衍生品,開創人文消費新業態
現代高校,特別是應用型民辦高校,十分注重商業化辦學策略。圖書館可將學校開發為人文消費的試驗田,把學校的歷史文化、治學理念等元素,融合到工藝品生產中,輔以數碼手段,在校園各項文化活動中,售賣如3D打印嵌有學校標志的配飾、公仔等創意紀念品,采用藍屏幕技術(Blue Screen)提供受眾與歷史事件合影留念等有償服務,作為學校盈利創收點,讓校史這一精神財富,增值為物質財富。
結語
高校圖書館應把握好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所帶來的機遇,秉持“數字人文”理念及其在國際圖情領域的發展趨勢,承擔起校史資源建設和服務的任務,拓寬“數字人文”理念在校史構建中的實踐維度,在技術創新方面,融合校內外各方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從人文價值方面,反思如何進行校史教、科研功用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終實現從“技術創史”到“人文用史”的轉化,不斷彰顯校史對高校發展、地方發展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斯坦利·費什,王斌.數字人文及其不朽[J].文化研究,2013(04):199-205.
[2]李昌祖.高校數字化校史館的功能解析及其建設要求[J].高教與經濟,2009,22(01):38-41.
[3]田利.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形式延伸發展的理性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03):123-125.
作者簡介:
溫旭(1989- ),男,漢語言文學專業,供職于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圖書館信息服務部,從事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圖書情報(數字人文應用、圖書館文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