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


[摘要]在10月18號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提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中小微型企業的發展近年來越發被人關注,本次調研依托南京大學雙創示范基地,基于江蘇省中小企業調研活動,共收集徐州地區有效問卷254份,針對變化較為明顯的人工成本、生產(服務)能力過剩等方面對中小企業發展中市場環境做出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中小企業 市場環境 人工成本 生產(服務)能力
一、調研背景
徐州市的經濟發展在蘇北地區一直處于領先位置。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徐州市GDP總量分別以5808.52萬元和3191.62萬元穩居全省第五,蘇北第一。徐州市固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是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國際新能源基地。2016年,徐州市新登記內資企業36923戶,注冊資本1814.5億元,其中新增私營企業33283戶,注冊資金1357.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40.9%、51.3%。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實有內資企業17.3萬戶,注冊資本(金)8153.8億元,分別比上年底增長25.0%、39.7%。其中,私營企業15.5萬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5461.9億元,分別比上年底增長25.2%、38.6%。2016年徐州市新增內資企業(含私營企業)戶數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6.5%,增長率居全省第二、蘇北第一,注冊資(本)金增長68.8%,增長率居全省第一,充分發揮了在蘇北發展進程中的領軍作用。
本次調研問卷共分為生產環境、市場環境、金融環境、政策環境四個方面,其中市場環境中的三級指標如圖1。
二、調研結果分析
根據調研問卷計算得到,徐州地區四大二級指標的景氣指數分別為:生產環境指標:128.3;市場環境指標:118.2;金融環境指標:113.6;政策環境指標:113.4。
由此看出,生產環境指標最高,金融環境好政策環境相差不大,且低于生產環境指標15個點左右。相對來說政策環境顯示最不樂觀。
如圖2,較往年相比,生產環境比2016年有小幅提高,但其他3個二級指標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市場環境從2016年的126.5下降到2017年的118.2。
在此次調研中市場環境指數相比去年下降最多,生產環境的具體景氣指數如圖3,其中人工成本、技術水平評價、營銷費用以及新簽合同在120以上,然而生產能力過剩和融資需求在110以下,相比較為不樂觀。下面我們選取人工成本和生產(服務)能力過剩這兩個三級指標開始逐一分析。
(一)人工成本
此次調研人工成本的數據顯示最高為126,人工成本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在生產經營和提供勞務活動中使用勞動力而發生的各項直接和間接的費用總和。通常的人工成本包括:職工工資總額、社會保險費用、職工福利費用、職工教育經費、勞動保護費用、職工住房費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職工工資總額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
相比較2016年,徐州市中小企業的人工成本從96.2上升到2017年的126,同比增加了31%。徐州市相比其他省市,GDP位于江蘇省前列,但是人均GDP在江蘇省靠后的位置。人口總量略有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1.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0萬人,增長0.5%;其中城鎮人口543.85萬人,增長2.8%。非城鎮人口占比約38%,然而中小企業中的勞動人員仍有一大部分是“低技術”“欠熟練”“流動性大”的外來務工,所以人工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可變性。隨著每年進一步的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升級的產品不斷涌現,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勞動力人群對于工作環境、職業發展、薪酬待遇等訴求的提高,直接拉大了勞動力成本,然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間接的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對于中小企業,人工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重比較大,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價值與人工成本相差較小。比如,采掘業比重為33%左右,制造業的比重約為15%,商業飲食業比重在33%左右。而且在企業競爭方面,剛新興企業為了搶奪市場,經常采取的就是打價格戰。例如日用品,食品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很正常,搞價格的惡性競爭,當然事在人為。一開始想搶占市場,但終歸是要歸到質量上,如果品牌做出來了,那么市場就在,如果價格的惡性競爭品牌做不出來,就是一直處在虧損的狀態。所以小企業一方面試圖鑄造自己的市場、品牌,一方面仍要顧忌上升的人工成本,那么企業存活度和發展面臨這很大的挑戰。
其次就是隱藏的間接人工成本,相對于普通的員工,擁有學歷、專業上的優勢的員工會享有更高的工資薪酬,而他們的業績卻不一定像普通員工那樣可以用計件的方式去衡量,所以這就需要中小型企業高管如何去分配間接人員。然而中小企業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管理者經常將自己的親戚、朋友等介紹進廠,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意圖穩固自己在企業的地盤和優勢。這在一些方面固然會有些好處,但是也會造成企業人際關系緊張,有背景、有關系的人少干活也可以拿高薪,而真正有能力有效率的人卻遭到排擠。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人工成本。
如圖4,即期人工成本為129,而企業預期下半年人工成本會降低。自2014年以來,蘇北地區一直保持著人工成本方面的相對優勢,企業經營者雖然也會認為人工成本增加過快,但相對好于蘇中蘇南。蘇北地區的工薪待遇相比于蘇中蘇南較低,所以人工成本增速快也是正常的、普遍的現象。
(二)生產(服務)能力過剩
此次調研的生產能力過剩顯示相對最不樂觀,為109。產能過剩是指在界定時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和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過多超過市場標準的剩余。
產能過剩起初是由于民間或企業投資持續過快增長,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表現為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嚴重失衡,投資在當期為需求,到下一期則形成供給,供給能力持續地以快于需求的速度增長,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產能過剩問題。其次,產能過剩體現在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再次,產業集中度不高,特別是許多行業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仍無法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
但是根據2014年發布的《江蘇中小企業生態環境評價報告》顯示,“產量過剩”與企業生產、營銷、融資、利潤等指標之間未發現有明顯的相關性。例如制造業,沒有不景氣的行業,只有不景氣的企業。產能過剩問題在制造業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但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仍然是持續,增長的盈利,并沒有過多的收到產量、產能過剩的影響。所以生產服務能力過剩問題對于一些行業來說只要經過合理化的管理、規劃,還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與解決。
三、結語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存,但機遇是大于挑戰的。中小企業景氣指數是用來衡量中小企業動態發展狀況的“晴雨表”。為了能夠幫助中小企業分析當下生產經營困難,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等增速回落、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中小企業的景氣指數調研則顯得尤為重要。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一系列問題,黨中央定會高度重視,繼續努力加以解決。我們相信,跟隨耀龍騰飛的步伐,中國的企業發展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