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技術情境。隨著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日漸成熟,人類捕捉并分析海量、多維度、非結構化的數據成為可能。根據機構Gartner給出的定義,大數據意指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筆者認為,喚醒數據價值必須借助以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和呈現為核心的大數據技術。數據價值的涌流還與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密不可分,而關聯性分析方法則為大數據賦予了洞察和預測的潛力。
另一方面是媒介環境。Web2.0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重塑了社會傳播生態。物理空間世界和電子媒介所連接的世界不再作為兩個分離的層次而存在,跨越空間距離的即時性聯系得以建立,信息擴散廣度和深度空前增加;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日新月異為民眾提供了信息傳播的多樣化渠道;社交網絡漸趨節點化和復雜化,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被交互的關系網絡解構;基于用戶數據采集和興趣畫像繪制的算法推薦開個性化傳播先河,引起傳媒機構對開展精準傳播的廣泛思考。
其一,政府應建設萬物互聯、多維立體、動態可控的數據感知網絡,著力提高數據傳感器分布的深度和廣度,將社會環境中各要素納入“數據之網”中。同紛繁復雜、不斷變化的客觀存在建立關聯,是采集數據的首要條件。數據網絡的建設不僅應考慮空間維度,還需顧時間向度。同時,還應保證感知網絡覆蓋經濟、交通、互聯網、醫療等與國家治理息息相關的諸多領域。
其二,政府要搭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數據平臺,以整合數據資源和傳播渠道、實現數據有效獲取和利用。平臺不僅是發布信息和公關宣傳的渠道,還是收集民意、采集數據、獲取反饋的有效途徑。鄭保衛等認為,政府公共服務平臺、新聞發布平臺、信息管理平臺和社會數據平臺四個大數據平臺亟待整合成政府傳播的高效工具與渠道,政府還應同掌握公共服務信息的企業開展合作以提高數據獲取的效率、節約數據采集的成本。
其三,政府應營造數據閉環,促進數據的不斷更新與循環利用,激發數據的創新潛力。所謂數據閉環,是指從數據的生成、采集、聚合、集成到數據挖掘和分析的過程中,構建由各種數據來源、數據采集方式、數據庫、數據挖掘技術、數據模型和數據產品組成的環狀數據運營體系。數據閉環不僅能提升政府數據的循環利用能力,還能為政府的傳播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不竭的創新動力。
首先,能否敏銳地感知和把握社會環境變化,是政府傳播智能化水平的一大判斷標尺。政府作為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其傳播活動必然要承擔環境監測的職能,對環境變化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政府的治理能力。借助數據采集技術和廣泛覆蓋的數據傳感器,及時乃至實時地捕捉社會真實的變化將不再是天方夜譚,政府的社會風險感知和預警能力也將顯著提高。
第二,保證政府傳播的洞察性和預測性,是大數據技術運用的內在要求。圍繞事實主體,政府能夠在關聯性分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與其相關的諸多要素,并進行多方位的社會洞察。大數據更為重要的價值在于預測。由于數據樣本量的巨大和數據分析手段的成熟,相對精準地預測社會宏觀趨勢已成為可能。當前,基于ACP的仿真模型已初步應用于輿情把握。
第三,擅于借助數據可視化手段和全媒體技術,實現對傳播內容的全景式呈現。相對于單薄的文字和圖片,立體充盈、具象可視的傳播內容將更易引起受眾關注,也有助于增進受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認同。
第四,應加強基于受眾媒介接觸行為的傳播管理。當今,受眾在互聯網上的媒介接觸行為一般通過與界面的互動進行?;咏缑嫣匦燥@著影響人們對特定信息的接受行為和接受程度。設計美觀、智能化、人性化的界面將是增強傳播效果的法寶。
在大數據情境下,政府應通過數據感知網絡建設、平臺搭建等方式奠定數據基礎,進一步理解和體會人民需求,并在社會環境監測、社會趨勢預測和傳播內容呈現等方面謀求智能化變革。政府傳播,不僅是政府部門及其成員對外的信息傳遞行為,同樣也包括政府內部溝通和互動。政府應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其對內和對外傳播活動,加強傳播管理。
參考文獻:
[1]鄭保衛,李鵬.大數據時代的政府傳播模式變革與理念創新[J].現代傳播,2016(12):29-30.
[2]南塬飛雪,胡翼青 . 后真相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的危機[J].青年記者,2017(16).
[3]喻國明,李彪,楊雅.新聞傳播的大數據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