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法制節目對于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隨著法制節目的不斷發展,節目內容逐漸發展成為以故事化的方式將案件呈現給觀眾,導致節目內容大量雷同,而且不能深入分析案件所引發的問題和法律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制節目的傳播。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都市法制類節目已經成為我國電視行業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節目類型之一。比如《今日說法》是目前比較知名的法制類節目,對加快國家普法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法治類節目不斷涌現,甚至一些媒體將法制節目做得有聲有色。最近幾年,法制節目故事化已經成為重要的特征,深受觀眾的喜愛。講故事也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目前有很多電視節目內容都采用了故事化的形式激發觀眾的興趣,提高收視率。
從當前各類型電視節目的內容來看,很多電視節目都采用了故事化敘事的方式,而且故事化的形式不僅適用于法制節目還被廣泛應用在娛樂節目、情感類節目中。在故事化節目中不僅需要做到畫面精美、內容新穎外,敘事的曲折、離奇都已經成為電視節目能否吸引觀眾眼球的重要元素。
在所有法制節目的形態中,以案說法是當前主要受觀眾青睞的類型,主要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觀眾解說案情,以達到普及法律知識的效果。通過具有曲折的故事環節,可以使案件更具有感染力,使觀眾的心靈達到共鳴,而且故事化的講解能夠更加吸引觀眾的眼球。
近年來故事化已經成為都市法制節目的重要手段,不僅是法制節目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擁有了更多忠實的觀眾。但是過度的用故事化手段,必然會起到反面作用,越來越多的法制節目和傳播形式的雷同、對于案件不能深入和理性的分析,這些都給法制節目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節目內容和形式的雷同率不斷提高已經成為所有法制節目發展中重要的問題。比如《今日說法》與《經濟與法》是法制類節目中比較成功的兩檔節目,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這兩檔節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雷同。甚至在發生大案要案以后,兩檔節目都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播報,然后是其他法制節目尾隨播報。在法制類節目互相競爭的過程中,如果只針對同一事件進行反復的報道不僅提高了雷同率,而且還會造成觀眾的視覺疲勞,使節目內容缺少新意,不利于法制節目的發展。
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法制節目選擇用故事的方式融入法律法規,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和看點。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是,過度的使用故事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制類節目的普法和教育功能。這類法制節目在傳播過程中,只是將案件的發展過程,用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缺少對案件的深入分析,而且無法將案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展現給觀眾,嚴重影響了法制節目的發展。
從法制節目發展初期到現在,無論是法條解讀、以案釋法還是到直視破案現場都是法制節目為了增強故事性而做的形式轉變。但是這種形式上的轉變并沒有增強故事化特征,而是引發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影響了節目的收視率。
所以,在新的形勢下,法制類節目必須重新進行定位,正確看待存在的問題,積極創新才有利于使法制類節目向新的高度發展。
從法制類節目發展能現狀來看,一些法制類節目內容已經偏離了司法傳播的軌道,而向情感劇和懸疑劇發展,背離了法制節目建立的初衷。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應該順應國家法律法規的趨勢,以人民需求為主,充分發揮法制類節目普法和教育的作用。
首先,法制類節目可以從強化品牌戰略入手。在新媒體背景下,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和網絡為主的新媒體的發展給法制節目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新的環境下,法制類節目必須進行創新,及時調整自身難發展戰略。而且新媒體的發展為法制節目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渠道。所以,法制類節目可以將新媒體融合到節目傳播形式中,創新傳播方式,促進法制節目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在節目內容上應該積極創新。在新時期法制節目,只能從內容上下功夫,不斷創新才能占得先機。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節目,在法律法規普及的今天,法制節目更具有發展優勢。所以必須堅持節目內容的創新,適當的運用故事化的方式,體現出法制節目的普法和教育功能,這樣才能吸引觀眾,激發觀眾的興趣,使法制節目得到更好的發展。
最后,在創作理念上應該強調公民責任。目前,我國正處于法制時期,為了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法制節目必須與時俱進,增強其普法和教育公民的重要責任,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同時,在節目內容中應該重視強調公民責任,引發公眾的共鳴,使法制節目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只有做到這些,法制節目才能將其普法作用體現出來,為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故事化已經成為都市法制類節目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們應該正視故事化形式給法制類節目帶來的問題,充分借助新媒體帶來的優勢,加快法制節目內容的創新與傳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君明.電視法制節目的故事化和傳播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6):68-70.
[2]肖嵩.如何實現電視法制節目的創新[J].傳媒觀察,2014(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