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越來越多,并且網絡媒體同電視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地方電視臺造成了巨大沖擊,所以對傳統地方電視臺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尋找新路徑,對全媒體進行全面探索。
其一,“全媒體”是人類現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從傳播載體工具上分可分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等等;從傳播內容所依重的各類技術支持平臺來看,除了傳統的紙質、聲像外,基于互聯網絡和電訊的WAP、GSM、CDMA、GPRS、3G、4G及 流 媒體技術等等。
其二,“全媒體”并不排斥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式,而且在整合運用各媒體表現形式的同時仍然很看重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式,并視單一形式為“全媒體”中“全”的重要組成。
其三,“全媒體”體現的不是“跨媒體”時代的媒體間的簡單連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乃至通訊的全面互動、網絡媒體之間的全面互補、網絡媒體的自身的全面互溶,總之“全媒體”的覆蓋面最全、技術手段最全、媒介載體最全、受眾傳播面最全。
全媒體是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其主要基礎包括文字、圖像和動畫等,多種媒介形式逐步結合。與全媒體相比,地方電視臺有其劣勢,主要是報道傳播形式比較單一,并且只能代表全媒體中的一種形式,那就是電視報道[1]。當下,比較多地方電視臺的全媒體意識較為淡薄,尚未將地方電視臺和全媒體進行充分結合。
對于電視節目來說,直播類型的節目應該成為其本質歸屬,與此同時,在直播的過程中電視節目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直播過程中進行事件的及時報道,可以充分激發觀眾的興趣。全媒體直播形式對電視臺提出了相關要求,需要對傳統媒介的限制進行有效打破,對具備全媒體素質的記者進行全面培養,實現不同媒介優勢的有效發揮,培養出具備多種能力的全媒體記者,強化各種媒介硬件設施打開信息方式的融合,使得直播過程同觀眾更為貼近。舉例來說,武漢電視臺《電視問政》這檔節目,在網絡媒介中對與之相關的專欄依據官方微博進行了有效拓展,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電視媒介和新媒介的結合。
當下,部分地方電視臺采取了相關措施,對全媒體新聞報道進行積極推進。例如,南京電視臺打造了全亞洲地區最大的全媒體演播室,其占地面積是1600平方米,這一演播室實現了多媒體報道形式的融合,對媒體工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機制進行全面促進。部分電視臺對老節目和新節目的全媒體報道融合都是非常重視的,使得全媒體演播室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2]。
地方電視臺需要充分重視本土優勢,并且將其作為重要基礎,從而實現具備本土化特征的電視節目的打造,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地方電視臺的檔次,同時充分滿足本土收視需求。其一,豐富本土化內容,增多其在電視節目中的比重,由此增強地方電視臺的權威性。其二,地方電視臺需要在規定的時間中調查受眾實際情況,從而對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實現電視節目的有效安排,從而激發觀眾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好奇心[3]。
從地方電視臺角度來說,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應用可以激發觀眾興趣和好奇心的題材,主要包括草根式題材和故事化題材等,同時民生熱點在地方電視臺占據重要位置,不過這種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勢,比較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不利于電視臺的發展。在此條件下,地方電視臺需要對跨區合作理念進行有效樹立,在報道本土新聞時突破傳統地域界限,在報道中融入國際新聞和國內新聞的內容。例如報道地方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可以將國內食品安全問題融入進來,實現橫向報道,通過這樣的方式引起人們的關注,發揮出更好的報道效果。
一個電視節目能吸引多少眼球,不但體現在其能否及時、準確、全面地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還在于如何更好地適應受眾的需求。這就需要編采人員不但要有良好的政治修養、政策水平,還必須有一定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不僅僅表現在傳播形式的創新,更主要體現在節目內容的創新。具體到一個節目,不但要主題明確、形式新穎,更主要的是內容要適應形勢,貼近百姓,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傳遞信息中體現時效性,在強化服務中體現貼近性,在交流中互動,在互動中形成共鳴,真正成為集聚正能量的平臺和載體。
在地方電視臺發展過程中,實現新媒體的有效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實現相互之間優勢的互相補充,并且增強自身競爭力,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除此之外,在對地方電視臺媒體生產流程進行優化的時候,需要對人才的培養做到足夠重視,由此實現全媒體運營平臺的打造。
參考文獻:
[1]王剛,耿曉軍.期刊新媒體運營平臺整合關鍵技術的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7(03).
[2]新奧特中標鹽城融媒體運營平臺[J].現代電視技術,2016(10).
[3]張東曄.打造全媒體運營平臺 開創地方電視臺創新路徑[J].新聞傳播,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