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民族地區人民所接受的信息來源逐漸豐富化。在電視媒體之中,各媒體為吸引民族地區人民的關注,都使出看家本領來提升節目的趣味性以及創意。民族地區的地方臺想要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就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地方優勢,將國際國內新聞本土化,使得新聞內容更加符合民族地區人民的思維。與此同時,民族地區的地方臺要注重對當地新聞的挖掘,要不斷深入群眾、貼近生活,并反映民族地區人民心聲,并真心誠意的服務于觀眾。
民族地區的地方臺作為民族與我國政府與黨的連接紐帶,在其進行具體工作的過程之中,不僅要將黨和政府所提倡的政策與指令進行有效且真實的傳達,還要在此基礎之上以民族為根本,事事以民族人民為主。一個國家要做到政策的提出到執行,要以“民”字為核心,這里的“民”主要是指民族地區的居民。與此同時,時政新聞在民族地區的地方臺進行播報時,最主要的目的是將國家會議以及針對民族地區的政策進行傳達,并且在民族地區的地方臺的節目之中,時政新聞的時間以及數量占據不定程度的比數。在時政新聞進行播報時,其本身在社會的影響之下就具有多樣性,進而在進行報道的時政新聞的視角可以呈現多樣化。可以根據我國黨和政府所占據的角度,為民族地區人民推出新聞時政信息;可以根據記者進行報道的視角,抓準時機對新聞信息中進行深入的報道;可以根據民族地區人民的視角,對大眾所關注的新聞信息進行報道,并在此基礎上在網絡上組織民族地區人民進行討論[1]。
例如:近段時間黨政府所召開的兩會,民族地區的地方臺因為其性質原因不能在現場進行實時報道,同時在會議召開期間央視新聞頻道就會充分的對兩會進行報道,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民族地區的地方臺要吸引民族地區人民的目光就要另辟蹊徑。民族地區的地方臺可以對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者是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對兩會的看法進行有效的采訪進而報道,這種以小見大的時政新聞播報方式,可以說是最適應民族地區的地方臺的模式。在較大的時政新聞環境之中,對民族地區人民下意識忽略的地方進行挖掘,更能讓新聞內容貼近民族地區人民,也就越能吸引民族地區人民的目光以及關注,進而對民族地區的地方臺時政新聞節目盡到一個宣傳的目的。
民族地區地方臺的記者對于央視以及省級電視臺來說已經是與民族地區人民接觸最深的,也可以說民族地區的地方臺已經位于“基層”。但是在這過程之中并不能代表民族地區的地方臺對民族地區人民進行了深入的了解,也不等于民族地區的地方臺貼近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對民族地區人民的心聲進行反映。民族地區地方臺的記者要將“心”投入進基層之中,用“心”去感受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以及困難。經過筆者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記者在工作之中都不具備這顆“基層之心”,一些記者成天跟在領導身后溜須拍馬,做著會議記錄的工作,新聞內容多數都來自于會議記錄或者是總結材料,進而新聞的內容顯得空泛并且不切實際。在一段時間內這樣的新聞內容充斥著民族地區的地方臺,而民族地區的地方臺新聞符合了領導的口味,卻失去了觀眾,同時電視臺在民族地區人民之中的信服力會大打折扣。除此之外,一些記者過于追求自身的利益,進而受制與一些私人企業或者是部門,將新聞的內容做成企業或者是部門的獨版,進而違背自身的良知對其進行服務,進而讓群眾意識到這不是自身所需要的新聞內容,進而讓民族地區人民產生厭惡感。
民族地區的地方臺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的政策的宣傳者,一些民族地區的地方臺會過于依靠政府、替政府說話,而忽略了民族地區人民的心聲。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角度來看,地方新聞應該靠近民族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政府政策的宣傳。與此同時,還要將民族地區人民的呼聲體現在新聞當中,讓當地政府重視民族地區人民的意見,進而在新聞取材時要選擇更適應民族地區人民需求的內容,多對民族地區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時政新聞進行報道,進而做到深入群眾、貼近生活、反映民族地區人民心聲,這才是民族地區的地方臺發揮區位優勢寫好新聞的必要途徑[2]。
綜上所述,近幾年來一些一流的電視臺逐漸看到民族地方化的優勢,將新聞中一些高大上的國際新聞以及國內新聞轉化為民族新聞,并更多的去縫合民族地區人民的口味進行報道,同時也將報道的鏡頭轉向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但是民族地區的地方臺在這一方面仍然具有較大的優勢,可以依靠區位優勢將新聞內容更貼近群眾地生活,對民族地區人民的心聲進行反應,進而推動民族地區的地方臺的大眾化發展,將發揮其獨具的區位優勢寫好新聞。
參考文獻:
[1]倪琦珺.淺談民族地區的地方臺電視新聞如何發揮地域優勢[J].科技信息,2010(28):95-95.
[2]王俊紅.發揮本土優勢增強民族地區的地方臺新聞競爭力[J].求知,2013(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