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報道的關鍵環節,在進行新聞采訪與寫作的過程中,需要新聞記者具備足夠的專業水平與職業技能,能夠準確捕捉新聞線索與新聞價值,進行深入采訪的同時,可以及時發現并捕捉新聞細節,通過對細節的刻畫與描寫更好地營造新聞事件的氛圍,將受眾帶入到新聞事件當中,并通過新聞細節來營造更加豐滿的人物或者更加真實的新聞事件。
在新聞采訪與寫作中,新聞事件與新聞脈絡是新聞報道的骨架,而新聞事件細節的填充則時新聞報道的血肉,如果新聞報道中沒有細節,則新聞內容本身就顯得枯燥乏味,缺少閱讀性與生命力。相較于整個新聞事件來說,細節常常體現在一些很小的地方,其作用是更好地刻畫人物與描述事件,進一步反映新聞主題,并且通過新聞細節可以進一步發揮新聞弘揚正確價值觀、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因此對于新聞報道來說,有效的新聞細節描寫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第17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通訊新聞中,《四個農民工》的通訊稿描寫了普通農民工遭遇“老板欠薪”的事件,其中準確地抓住了老板欠薪逃跑之后,四個農民工盡管已經處在饑寒交迫的境地,但依舊為老板守護其物資的細節,很好地表現了農民工的樸實與厚道,農民工的形象一下子就豐滿起來了。
新聞采訪與寫作中對于新聞事件的細節刻畫與描寫,可以很好地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現場感,幫助受眾更好地體驗新聞事件或環境等。對于細節的描寫少量著墨即可,例如,美國《西雅圖時報》網站的《海洋變化:太平洋的危機》專題報道中,記者主要想要表現的是環境變化下導致的太平洋生態變化,以及由此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其中描繪了海水酸化吞噬海蝸牛的細節,相較于螃蟹產業危機等內容更加具有震撼性,給受眾營造了撲面而來的危機感。
新聞采訪過程中,只有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才能夠更好地獲得新聞細節內容,為此,需要新聞記者深入群眾、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才可以對新聞事件有深入地了解與思考。新聞采訪與寫作中,腳踏實地的采訪風格需要記者走到新聞現場進行實地采訪,需要用眼耳口鼻等各個感覺器官去切實體會與感受[1]。例如,記者如果想報道空巢老人的相關報道,就必須親身到空巢老人的生活空間中切實體驗,體會空巢老人的居住環境與飲食條件,記者可以親自住一住老人的屋子、親口嘗一嘗老人的食物,發自內心地體會空巢老人的辛酸生活,在進行新聞寫作時才可以更好地從細節出發進行寫作。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與協作的過程中,必須具備對新聞細節的敏銳性,能夠及時發現并捕捉到有價值的細節,并能夠具備將其客觀記錄到新聞事件當中的能力。在進行新聞采訪時,被采訪者的許多表情、動作、語言、姿態乃至聲音都可能富有深刻的內涵,而這種細節內容稍縱即逝,很容易捕捉不到,因此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對于細節的發現、捕捉與把控實際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記者具備良好的業務水平與工作的敏感性。比如第17屆中國新聞獎獲一等獎的通訊稿中有一篇《華益慰》,該篇通訊稿中對于華益慰醫生在給病人看病時習慣性的翹起來“蘭花指”,這樣的細節很好地表現了華益慰醫生的人物性格,包括嚴格謹慎、自律性強等。作為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進行新聞寫作時,也需要具備對有價值的細節內容進行合理加工的能力,做到由表及里地表現新聞事件或人物形象。
新聞采訪與寫作中對于細節的突出,需要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盡量保證采訪的深度,廣泛吸收并深度挖掘新聞事件的重要材料,不僅僅需要采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還需要對旁觀者、利益相關方及其他市民等進行調查與了解,更加敏感與有效地捕捉新聞信息,并且在新聞寫作盡量選擇富有感染力的細節內容,對其進行提煉、加工與呈現。同時保證新聞細節提煉的合理性,如果新聞細節與主題無關,則無論該細節再生動有趣,都應當果斷割舍[2]。例如,第27屆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巡視組長——追記李泉新》中,新聞記者就充分挖掘了新聞的深度,并捕捉到了許多細節內容,包括李泉新在井岡山干部學院獲得了“優秀講師”的稱號,這一細節內容的呈現,是李泉新形象風貌完美展示的重要因素。
在進行新聞采訪與寫作時,對于新聞細節的突出,需要新聞記者首先樹立腳踏實地的采訪風格,具備專業能力與對新聞細節的敏銳性,準確把控新聞細節,并以該細節為切入點進行挖掘,確保新聞采訪的深度。
參考文獻:
[1]趙乃政.細節決定新聞作品成敗[J].今傳媒,2011(11):149-149.
[2]季凱.試論新聞采訪的寫作技巧[J].神州旬刊,2012(36):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