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規范性是播音工作者和主持人在工作時所必須遵守的準則。雖然兩者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都是通過嚴謹而又規范的語言,將信息傳達給受眾。之所以要通過規范性的語言表達,是由其所傳播的內容和傳播者身份決定的,要求播音員與主持人在表達時需要具有約束性。同時,我國在播音主持方面推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明確提出兩者需要用標準統一的規范性語言,兩者也肩負著傳播普通話的責任。
部分人認為播音員的作用就是按照稿件或者編輯整理后的新聞一五一十的播報出來,不會帶有任何情感方面的偏向。同時他們認為主持人恰恰相反,主觀性強烈,將所有感性因素都展現到所主持的節目之中,甚至認為為了節目效果,在主持新聞類節目時都有可能夸大或捏造事實。以上兩者看法未免有所偏頗。其實播音工作者在播報消息時也需要用真心、動感情。只有用情深意切的語言才能打動受眾。因此,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是播音員和主持人所共有的特征。相應地,內容的客觀真實性不僅僅是播音員所特有的,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特別是新聞節目,一定是不能脫離事實根據的,一旦出現憑空捏造的新聞,也就失去了傳播的意義,語言也變得沒有說服力。所以,無論是播音員還是主持人所講內容都是真實、客觀和可信。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主持人注重于情感意義的表達,而播音員則側重于理性意義的表述。作為一個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僅通過這種情感的口頭形式,而且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衣物和其他語言來表達情感的喜好。而作為傳播信息的播音員,其傳播方式決定了新聞播音員必須更理性意識。
語言風格是播音員與主持人不同的個性體現。電視和電臺播音員主要是在語言風格上。播音員的速度和語調,播音員的個人發揮空間,相對較少,作為一種“廣播新聞”的方法使用,新聞播音員需要措辭嚴謹,同時四肢、表情等副語言參與較少,顯得較為集中。相反,主持人是要運用“說新聞”的方式,更多采用口頭化語言。不同時代,播音員和主持人的語言風格也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有自身的要求,這種要求就會投射到語言風格當中。當今時代,語言風格的多元化是時代特色,播音員或者主持人也逐漸形成了屬于自身獨特的語言風格。而在電視臺當中也產生了眾多的媒體評論員。比如,之前在遼寧電視臺播放的《老梁觀世界》和《老梁說天下》兩檔事實評論類節目,主持人梁宏達將當今社會熱點事件激昂慷慨、條理清晰的敘述給觀眾,其將公眾觀注的新聞深度剖析,講明新聞事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傾訴給受眾。可以說,作為知名新聞評論員,梁宏達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
播音員在語言表達時更加側重于形象意義,特別是社會形象和語言形象的闡釋。因為以電臺和電視臺為等為代表的傳統媒介擔負著為國家傳遞聲音的責任,所以播音員的一言一行都與國家形象密不可分,其發出的聲音也代表著國家的立場和態度,每一個詞匯的選擇和使用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挑選。因此,在用詞之間的分寸的把握可以體現出播音員的語言側重于形象意義。而主持人則注重闡釋新聞背后的真正內涵,在語言的表達上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比如,眾人皆知的《焦點訪談》節目,首先播放一段新聞畫面,主持人介紹新聞事件的背景和經過,然后開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導致的后果以及預防的措施,最后說明發生新聞的時代意義,為后人提供借鑒和警醒,同時也升華了新聞主題。所以主持人在語言的表達上側重于事件內涵意義的深度挖掘。
總而言之,對播音員和主持人語言方面的辨析,其目的不是比較兩者的高低優劣,而是相互取長補短,保持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汲取對方的長處并為己所用。無論是播音員還是主持人,語言這關必須過硬,從語言技巧到語言的表達上,都需要結合其所處的工作環境,充分的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趙琳.播音員與主持人語言的異同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4,5(09):8.
[2]黃昆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試論播音員主持人的情感意識培養[J].傳播力研究,2017,1(07):139+155.
[3]李傳明.播音員主持人語言表達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解決方法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7(02):121.
[4]牛藝霏.探析口語傳播視角下播音員主持人所需要具備的素質——以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直播節目主持人為例 [J].傳播力研究,2017,1(0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