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9年包豪斯確立現代設計體系以來,現代設計教育已有了將近100年的歷史。如今,現代設計教育學科體系已非常完善,在我國,高等院校本科設計教育專業基本分作藝術設計和產品設計兩個大項,在藝術設計大專業中,又向下分成環境設計、視覺傳達、影視動畫、服裝等諸多專業。同為設計專業,其學科基礎內容基本一致,大都是沿襲包豪斯三大構成的教育體系。而在專業課上,雖各有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都相互互補和滲透。例如視覺傳達與影視動畫專業都設有影視廣告課程,授課內容大體相當,只是側重略有不同,視覺傳達側重于形式與內容的表達,而動畫專業側重于動畫效果的設計。在環境設計和產品設計兩個專業中,同樣有著很強的學科聯系性。在這兩個專業課程中,都設有《展示設計》這門課。而環境設計專業強調展示空間的營造;工業設計強調產品展示的效果。在教學改革大背景下,我校將環境設計A班和工業設計B班進行實驗性的聯合授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示設計》這門課開在學年的下半學期,時間位于畢業設計展之前。由于每年畢業生在畢業前都需要舉辦畢業設計展,因此學院決定讓A班和B班同期學習《展示設計》這門課,將原來兩個班的任課教師合并,實現雙師授課。并以學院展廳為實踐基地設計畢業展的展示相關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能夠進行實踐。
《展示設計》授課地點就設在學院展廳,使用數字多媒體進行授課,第一周教授展示設計基礎,分別是展示設計的歷史沿革、展示設計概述、展示的流程、展示空間、展示道具、
展示效果的營造。在課程中將兩個專業的側重點——展示空間和展示道具分別深入講解,結果發現學生對于姊妹專業的核心內容是比較感興趣的。第二周進行選題和分組。由教師將A和B班的學生打亂進行混合編組,每組成員4~6人,兩專業比例均等。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選題。由于我院的畢業設計有四個專業(分別是環境設計、視覺傳達、影視動畫和工業設計),我院根據專業的人數劃分展示區域,再由學生小組選擇區域進行設計。在分組和選題完成后,個小組開始方案設計于討論。由于有了專業的差異,在方案的設定時經常出現熱烈的討論,某些方案的選擇上,我們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在第二周的最后,我們要求進設計行方案陳述,每組派一個代表,以幻燈片的方式將設計初步方案向其他同學公開陳述。并要求學生觀眾提建議。在確定方案后,小組成員開始完善方案,通過組長向各個組員分配任務。第三周和第四周是實踐環節。每個小組針對所選擇的小塊區域進行布置和設計。
經過實踐考查,我們發現姊妹專業的學生能更好的展開協作,這其中,由A班環境設計的學生設計展示空間環境,由B班產品設計的學生設計展示道具,出于整體效果的要求,這兩個專業的學生展開了深入的合作,實現了專業的互補。通過類比發現本次合班教學的學習效果要明顯好于前幾屆傳統分班教學的效果。這其中包括理論學習的專注程度、小組討論的熱烈程度和實踐作業的表現效果。在原來傳統的授課模式下,本班自己的學生成組做設計,由于專業的一致性,小組討論的方向也基本一致。如環境專業學生在圍繞設計方案爭論焦點多是設計風格,設計造型,和材料選擇此類。而合班小組中,所討論點有了用戶需求、受眾行為習慣等方面。這些思維習慣在環境設計專業學生中是少的;而對于產品專業的學生,他們開始思考展示部分于空間環境的統一,如此也拓展了產品設計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
設計專業是眾多專項設計專業的集合,是一個區域面很廣的專業。而設計專業中的各個子專業的側重點不同,思維方式亦有差別,由此逐漸形成了各類專業方向,同時也形成了一些專業壁壘。另一方面,設計專業獨特性也要求設計教學的非傳統性,設計是一個即簡單又復雜的專業,設計專業的理論知識相比其他專業要簡單,而理論學習只是設計專業教育很小的一個部分。因為設計內容不可能傳授,每個設計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重點不在傳授、而在激發,激發學生創作出全新的設計作品。
從學生的就業來看,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面較廣,并不限于本專業。以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為例,這其中有做室內設計的、有做景觀設計的、有做圖像設計的、有做交互設計的,也有的學生在中學教授美術、還有學生自己創業,做紋繡藝術。由此可見,設計專業就業的發散性很強,與很多行業都有銜接點,這也是設計專業的優勢所在。從另一方面來看,設計專業的學生就業后參與到實踐項目的團隊,也是各個專業是集合。因此,能夠早一些在學校教學中積累團隊協作經驗對學生的發展大有裨益。
現在的設計本科教育大框架多為:大一不分專業學習基礎課,大二開始分專業學習專業課。有些院校雖有專業選修課作為專業間的交叉部分,但專業交叉融合的部分還是太少,專業壁壘增大,設計思維不夠多元化,缺少專業互補,難以實現設計專業優勢最大化。因此,作為環境設計的專業教師,我認為,將來的設計教育應該多注重各個專業的交叉融合,對于交叉類的學科專業課多開展合班授課的教學制度,消除設計子專業間的壁壘,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脫穎而出,進而更好的服務我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