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詩也稱為新詩,19世紀末源于歐洲,創始人是美國詩人惠特曼,代表作為《草葉集》。自由詩在結構上相較于格律詩更加自由,段數、行數與字數沒有規定的格式,在章節、押韻方面靈活,無限制。中國的自由詩開始于“五四運動”后,是白話文學領域中的先行者,胡適在《談新詩》中說:五七言八句的律詩決不能容豐富的材料,28字的絕句決不能寫精密的觀察,長短一定的七言五言決不能委婉表達出高深的理想和復雜的感情……新詩發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詩體,并且推翻詞調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么題目,做什么詩,詩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自由詩從舊的格律詩中脫胎出來,顯示出它自己的特點。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郭沫若《女神》《星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自由詩在體式、語言、音節等部分追求解放,有它的新特色。語言更加接近大眾口語的簡潔親切,感情真摯、熱烈、直接。自由詩的平仄不同于格律詩的平仄那樣規范,講究的是“和自然音樂而不必拘于音韻”(《新詩之我見》),自由詩的朗讀中停連重音、節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都是按照詩人自身的情感所及而變化,語氣自然,節奏自由隨性。
自由詩畢竟是詩歌,如果按照格律詩的節奏來朗讀,會失去自由詩的不羈和奔騰,但是,一味的自由隨性往往聽不出詩歌的韻味,變得像朗誦散文,聽起來又會有雜亂無章的感覺。
例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朗讀中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情況,第一種,走入格律詩的吟誦調,一板一眼。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她是童養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兒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大堰河以養育我/而養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養育了,/大堰河啊,/我的保姆。”(節選)這是常規的表達。第二種,完全拋棄了詩的格律,一味按照自己的感情表達,又會出現斷句、情感不銜接的問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要注意表達中節奏的處理及運用了。
節奏,“文采節奏,聲之飾也”體現的飾有規律出現的強弱、長短的現象。節奏必須包含聲音、語言流動中的回環往復,猶如連綿起伏的高山,波濤洶涌的河流。音樂中有節奏,舞蹈也有節奏,靜止的畫面、建筑、雕塑都有節奏,節奏體現的是一種音樂美、韻律美,同樣,無論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都存在節奏,優美的節奏在朗讀中運用,給人們一種享受,把握好節奏也就能夠展示出詩歌的味道,是我們要努力達到的境界。
節奏的劃分主要是文章的語節的劃分,一般情況,一個音節到八個音節劃分一個層次,但也有例外,要根據實際情況劃分。自由詩單從音節上看,不如格律詩整齊,自由是本身是分行寫出,如果分行看,長短不一,有的詩句并不成語句。自由詩多數要分詩節,或兩行一個詩節,或四行、五行以至更多行為一個詩節。這些詩節成為表達中的小“步子”,但是步子大小不同,跨度和容量就不同,我們在朗讀自由詩時,必須有一定章法,不可亂踏步子。以兩小段詩為例。
如: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如: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以上兩個例子第一句與第三句是重復的,相呼應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相呼應,如此回環,形成節奏感。這種類型還可以擴大到六句、八句、十句一回環,相鄰的詩節或中間經過不同詩節變換的相隔詩節,都可以形成相隔呼應對稱。這里舉例的節奏劃分展示了呼應關系和詩節內部體現的情感流動,增強了自由詩回環往復的節奏感。
節奏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也就是說在朗讀中要注意高低快慢,停連重音。根據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節奏可以分為輕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緩型、緊張型六種類型。在朗讀中,節奏應該從具體的作品、具體的感情入手,而不是刻板的運用。有的朗讀者喜歡用自己感覺生動的方式表達,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快慢輕重都很突兀,還會出現斷句的錯誤,這非但不生動,還會給人不真誠的感覺。
如: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這首詩是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的前半段,“嘶啞”一詞就要重讀并且放慢拖住,停頓,接著“這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整體要有一種風雨交加的急迫感,“打擊”一詞著重且揚起,停頓后接著“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一句較上一句要沉重一些,緩一些,“洶涌著”“悲憤”“河流”全都是沉重,緩慢的節奏,緊接著是一股激怒的風,狂風大作帶著怒氣,拍打著我們的皮膚、肌肉、骨骼,所以這一句更加激烈、高亢,一段較長的停頓后,下一句“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較之前幾句要輕一些、慢一些、穩一些,“黎明”一詞含有希望之情,可在句尾稍作上揚。
這一段整體是高亢型節奏,但如果一味高亢到底,聽起來會過于緊張、單調。高亢的基調中也有情感的轉化,“一張一弛”,注重“松緊”的聲音變化,這些微妙的轉化就需要我們認真體味,仔細區別,運用好節奏表達。
綜上所述,自由詩的朗讀并不能像它的名字一樣一味自由、隨性,在這份自由中也要結合情感,運用節奏,節奏體現在流動的詩句中,詩句的韻律美需要節奏來體現,自由詩的音韻美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揣摩才能理解。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8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