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聞學大辭典》中對“特稿”作出如下定義:“特稿就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
而在西方,特稿的發展歷史更為悠久。薩利·亞當斯曾對特稿作了廣義的解釋,“寫作特稿的樂趣就在于它的變化多端,很難給特稿(feature)下一個確切的定義。”
從中西方對特稿的定義來看,特稿的涵蓋面較廣。筆者認為,特稿作為近幾年來在新聞業界蓬勃發展的一種文體,較消息而言,具有更強的可讀性,注重讀者的精神享受。同時,特稿注重題材的可挖掘性,通過對材料的深入剖析,塑造新聞客觀事件之上的主觀感受世界。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特稿也在隨之不斷豐富和多樣化,但以人為主體的情感思考,仍是大多數特稿的主要特色。
隨著特稿的發展與顯示出的不俗閱讀效果,不少新聞記者們也紛紛開始嘗試特稿寫作。同時,涌現出了一批精于特稿的記者,將自身文學造詣與特稿特色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新聞成效,開拓了新聞業界的新型報道形式。
本文以著名記者南香紅特稿作品《一個兵團的傳奇》為例,從作品內容、寫作技巧以及所體現特稿特色角度進行分析,探討特稿之特。
南香紅,現任《南方都市報》首席研究員,曾任《新疆日報》記者、《南方周末》高級記者、《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特稿”是這位1963年出生在新疆的著名女記者最擅長的文體——從1998年的“野馬系列”到2002年的“三峽系列”。
一位《南方周末》的讀者曾對南香紅的特稿有過這樣的評價:“那是用詩般的語言寫就的新聞稿。”這也可謂是南香紅新聞特稿風格的最好寫照,她將文學元素融合于新聞寫作之中,通過熟練的寫作手法暗示深刻思想內涵,理性剖析與感性表達并存,十分精彩。
《一個兵團的傳奇》作為南香紅的特稿代表作之一,主要從三個角度描寫了新疆兵團的傳奇之處,主要反映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0年艱辛奮斗歷程。全文思路清晰,具有深刻內涵,文筆流暢大氣,頗有南香紅的文風特色。
《一個兵團的傳奇》作為南香紅特稿代表作之一,完整地體現了特稿的特別之處。結合文本內容與特稿特點,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對作品進行特稿角度的分析,并闡述特稿的幾大特點。
并不是任何一種新聞題材都能成為特稿素材,特稿對題材要求較高,應具有可挖掘性,具有人情味,或是具有較強的故事性,由此才可讓特稿顯得可讀、具有深度。
新疆兵團這一題材,具有本土性,容易引起新疆本土人民以及與兵團相關人民的共鳴感觸。同時,這一題材可挖掘性強,所以在描寫時,除了歷史發展外,還可以深究出兵團人自身的精神情懷,人文情懷濃厚,給全文建立了深厚的背景底蘊,造就了特稿的誕生。
正如李良榮教授所說:“不論涉及哪些內容,特稿的首要目的都是要使讀者從中得到消遣。因此可以說,特稿就是關于人們興趣所在的事。”
新聞特稿題材相當廣泛,但是對閱讀吸引力、精神內涵的要求較高。
南香紅在談起特稿創作時,曾說:“特稿之特不是因為它比一般的報道長,也不是因為它更細致的寫作,而是它觀察世界的角度,它所追尋的內容的不同。特稿首先要是一個好故事。”
即使是在對同樣的新聞題材進行加工時,特稿與消息的新聞關注點也是截然不同的。簡單來說,特稿更具有“人情味”,也就是說,特稿著重關注新聞事件中的個體——人,以及涉及人性的相關因素,特稿往往致力于從新聞素材中挖掘出可以吸引讀者、取悅讀者的故事。一般而言,特稿比消息更能吸引讀者,一方面是因為故事的趣味帶來較高的可讀性,另一方面,人與故事深刻的內在聯系更能幫助讀者理解新聞與新聞背后隱藏的道德思考。
《一個兵團的傳奇》的人文情懷格外明顯,最終,也是通過人的精神角度,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升華。從這個角度來看,文本將兵團人與兵團自身的內在聯系闡述到位,是一篇成功的特稿。
在表達手法上,新聞特稿要比消息更為靈活,提倡創新,鼓勵作者運用創造性的寫作手法加以表達,便于體現作者的主體意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靈活,新聞的真實性仍是特稿寫作的首要原則。在這一點上,南香紅做得很到位。
筆者認為,南香紅的特稿寫作風格,屬于較為“克制”的冷靜風格。表達手法的自如運用提升了整篇文章的韻味,她也并未對表達手法作出過多的創造性嘗試,始終以真實為首要前提。
對表達方式的過度創造,便是現如今不少記者在進行特稿創作時走入的誤區。特稿對可讀性的要求較高,因此不少記者為了追求小說式的戲劇化閱讀效果,對新聞細節進行放大性描寫,反而忽視了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同時,對人情味的過度追捧,也會使新聞變味,讀起來過于煽情,使得新聞與文學的邊界模糊不清,難以區分。
一篇好的特稿,應具備優美品質與耐讀性,甚至具備新聞這種頗具時效性的易碎品所難以奢望的不朽性,因此,要寫好特稿并不容易,它對記者的采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記者的新聞專業精神帶去了挑戰。只有擁有過人的語言才華、對世事的冷靜洞察能力,通過題材與表達方式的多重結合,才可造就一篇優秀的特稿,盡顯特稿之特。
參考文獻:
[1]劉勇,鄒君然.在“自由”與“尺度”之間:特稿的實踐之維——基于對李海鵬系列作品的考察[J].新聞大學,2017(04):47-55+147-148.
[2]張志安,章震,李鵬程.人性、社會與文明:特稿價值的三重維度[J].新聞界,2017(01):52-57.
[3]張超.“用詩般的語言寫就的新聞稿”——南香紅新聞特稿研究[J].大眾文藝,2013(15):176-177.
[4]馮威,汪琴,鄭濟飛.《南方周末》新聞特稿的采寫特點及發展趨勢[J].科技傳播,201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