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是產生于互聯網空間中,或是在互聯網空間中使用較為頻繁的一種語言符號,它一般在特定的媒介環境中傳達著獨有的含義。在如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自媒體的普及,加速了網絡流行語在互聯網空間中的傳播。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同樣存在著優劣兩種類別,所以在面對這種較為新穎的傳播內容,應該采取一種客觀全面的態度去對待。
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成指數增長,進入21世紀后更是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我國的網民數量也成為了全球第一。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網民數量的激增,催生了大批的網絡流行語,孕育了巨大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平臺。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當今網民在人際溝通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所以這三個方面: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和網民的溝通需要成為了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前提。
以往的流行語,產生的來源比較單一,大多來自官方媒體的宣傳或是受眾較多的電視節目中(如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而如今的網絡流行語來源渠道則更為廣泛,據筆者對近些年的網絡流行語進行觀察和分類,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大來源:
第一,官方用語,不可否認,中國官方的影響力依舊是最大的。在互聯網時代,許多官方用語都在網上得到了廣泛傳播,并被大量的運用,且生命周期也較為長久。最熟悉的例子,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一詞,得到了最為廣泛的傳播和運用;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一詞,也成為互聯網空間中熱捧的對象。
第二,國內主流媒體的報道,例如在2016年十大網絡流行語,“洪荒之力”一詞排名較為靠前,這個詞語的是中國游泳運動員傅園慧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所說的,隨后被各大官方媒體轉載傳播,被廣大網友追捧,并廣泛運用。
第三,互聯網社區及各大社交媒體,如“猴賽雷”、“嚇死寶寶了”、“日了狗了”等都來自于互聯網社區及各大論壇。
網絡流行語的廣泛傳播和應用使得在社會中充滿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能激發正能量,滿足了廣大網友的心理需求,推動了語言的現代化發展。給大眾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使用內容,豐富了人們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
對于任何事物,都要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待。同樣不置可否,網絡流行語也是一把雙刃劍,除了能給社會和民眾起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外,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較為明顯的弊端。
第一點是有些網絡流行語不太符合主流價值觀,帶有低俗、粗鄙的特點,這種網絡流行語一旦被廣泛使用將會對社會風氣和文化帶來消極的影響。
第二點是互聯網環境瞬息萬變,網絡流行語也是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如此頻繁的更迭也會造成網民的認知疲勞。
第三點是會造成民眾語言的匱乏,長期使用簡單通俗的網絡流行語,會使人們喪失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和習慣,如此一來,人們會習慣使用網絡流行語,而將遺忘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人民日報就曾發微博批評稱“長期使用網絡流行語,使我們患上了語言貧乏癥”。
針對網絡流行語存在著優劣的雙面性,對待網絡流行語就要采用較為靈活的態度,要客觀全面地去看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待優秀的、充滿正能量,能給人們帶來積極影響的網絡流行語,應當給予鼓勵的態度,去積極傳播,使這種優質語言和向上的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對待低俗、不文明的網絡流行語,應該去遏制其的傳播和運用。國家要出臺相關的管制政策和方法去抵制劣質網絡流行語的傳播的運用;媒體也要加強對劣質網絡流行語的屏蔽和篩選,突出把關人的作用;網民也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自覺去抵制低俗不文明的網絡流行語,為自己創造出一片和諧文明的互聯網空間。
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可以激發正能量,緩解民眾生活壓力,創造和諧輕松的氛圍,但也會造成低俗不文明的現象,對待網絡流行語要采用全面客觀的態度,針對不同性質的網絡流行語,應當采用與之相符的態度去對待,多方努力,共同創造一片和諧文明的互聯網空間,為社會的風氣和文化的發展添加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于鵬亮.中國網絡流行語二十年流變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
[2]陳建偉.網絡流行語研究[D].廣西大學,2008.
[3]莊楊.傳播語言學層面的網絡流行語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4]俞秋萍.網絡流行語及其廣告傳播價值研究[D].浙江大學,2010.
[5]楊玲.從網絡流行語看大眾文化特征[D].華中師范大學,2006.